最恰如其分的友情是什么样的

那一日,三四好友在曦小姐家里吃饭,聊起这些年来所交过的各个朋友,有依然关系如初,也有已是陌路。聊至酣处,曦小姐举起了手里的茶杯,“来,谢谢你们,谢谢我们还是朋友啊!还能和十年前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酒,我们就干了这杯茶吧。”看着她兴致盎然,大家都白了她一眼,“矫情啊你”,边说边又碰了杯。

看着这几个人,都是以十年来计的友情,不禁心中也有些感慨。十年来,多少好友,好的好,散的散,当真是如歌词里所唱,“越长大越孤单”,或许是越长大,对朋友的筛选越苛刻。不是变孤单,而是我们对陪伴的要求更高。一起吃饭、逛街可能还不是陪伴,还得能够一起讨论,成长得差不多,才更像是真正的陪伴。

友情,和所有关系一样,它的维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建立起一段相互信任、有爱的关系,需要许多事情的积累,可是毁掉一段感情,可能一句话就够了。

刚认识曦小姐时,是十来岁的年纪,我和她臭味相投。才刚认识第二天,便“出双入对”,天天腻在一起,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上厕所。男生常常无法理解女孩子的交情,怎么能好到连上厕所也要一起?那时,所有的人习惯于看到我们两个在一起,如果有一个不见了,旁人必然会问另一个去哪了。我们也戏言,我的左手只牵你的右手。

然而,可能一年半载后,忘记是发生什么小事,两个人闹得很不开心。又陆陆续续吵了几次。慢慢地,我们不再是“黄金拍档”,开始分开和其他人去玩。两个个性太强的人,又不能有一方镇住另一方时,便会像两只刺猬,一个不小心就划过界,剑拔弩张。有趣的是,当不再腻在一起后,我们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好,本就互相欣赏的两个人,隔着距离,缺点就没那么明显了。

对此,我们俩人的官方解释是,当时太年轻,没有给彼此空间,一下子靠得太近,缺点暴露得太快,所以一刺就“惊天动地”。很多朋友都笑说,我们俩人说得好像谈恋爱。谁说不是呢,友情也可以是见到你心生欢喜,而且都付诸真心实意,也想得到你的独家宠爱。年少的友情,特别是女孩子之间的感情,可能比爱情还要自私。

后来,我们考上不同城市的不同学校,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一样的事。但每一次见面时,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总能在彼此身上发现新的亮点。更感动的是,尽管际遇不同,成长的步调却基本一致,能够了解当下对方的心境和困惑,因为自己也正经历或有过同样的困境。或许,这是我和曦小姐的感情,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吧。

而身边却有更多朋友,却只能相伴一程。月姑娘,是我曾经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在分隔异地求学时,还每周一封信的频率地聊,而且每封信几乎都要讲三四张信纸。我们聊最近看了什么书,想象未来的梦想是怎么样,聊喜欢的那个人今天和自己说了什么话。后来,却因各种原因,可能是太忙,有点不知道从何说起,结果圈子越来越不同,也就再难说起多少。

有一次晚上正在公司里赶项目,月姑娘打来了电话,唠叨男朋友的不贴心和要去见家长的担忧,我正加班加到焦头烂额,也顾不上她小女生的心思,随意安慰了几句就挂了电话,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敷衍吧。如今,月姑娘只会偶尔和我说带孩子、公婆相处的事,我却难以和已是家庭主妇的她讲工作的压力。每次面对她的郁闷,只能简单宽慰几句。不仅是生活轨迹太不相同,而是生活重心也不一样,难以感同身受。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吧。曾经以为会好一辈子的人,原来还是会变的。

这几年,很害怕看到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问起,“最近过得怎样”这类问题。如果曾经只是泛泛之交,回应下还好也过得去。但若是曾经的好朋友,这个问题却太过宏大。在分开后,我们缺席彼此生命中某些重要的时刻,也未能及时分享。如回你“还好”、“可以”,都觉得太过敷衍,太对不起当初的情谊,若要认真回复,却真不知从何说起。

我想,可能很多朋友就像相交线,在某个时刻,相交出灿烂的回忆,一起快乐和伤心,之后就分开,朝向各自方向,各自成长。以后也难是同路人。而最恰如其分的友情,应该是如平行线。我们不需要交集得多么轰轰烈烈,只求留一点距离感给彼此,多一些尊重与欣赏。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道上,变化、前进,然而我们却是同样的平行线,不过分疏离,也不过分靠近,保持各自的个性,却又是同一类的人。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琦殿的话,“最难得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即使在分别后各自经历人生,再重逢时,发现彼此依然是熟悉的。这份熟悉感不来自于怎样相似的经历,而是你们已经在不同的生活里变成了更好的人,而且永远是同一种人。成长即是默契。”最恰如其分的友情,应该就是这样吧:有默契地各自成长,并能在不同的环境里,共享同样的心境和感受。

请给你的朋友圈多一些包容

今天,C姑娘发Q给我,说她微信被X拉黑了。X是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个朋友。我说,为什么啊,她说,不知道。于是我就发消息给X,问他为什么拉黑了人家姑娘。X说,“我把和我没有工作往来的人都删了,而且那个姑娘每天都在晒吃喝玩乐自拍照片,实在没什么意思,所以我就拉黑了。”

的确,X是一个书生,还是一个生意人,每天关注的可能是一些关于书的资讯,还有一些社会新闻国家大事之类的。但是C姑娘只是一个简单的上班族。她的生活很简单,比起工作与事业,可能每天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对她来说更为重要。他们的确是不同的两个人,也必定会出现不同的朋友圈状态,但是否因为别人跟你的期待不符,或者逼格不一,你就要将她拉黑呢。

无疑,X拉黑了C姑娘,让C姑娘多多少少受到了点伤害。否则她不会跑过来跟我说这件事情。她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错,很无辜的被拉黑了。当她得知自己被拉黑的原因之后,她直接删了X的QQ和电话号码。

虽然X和C姑娘关系不是特别好,但是也还说得过去。他们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彼此也重复出现在多个社交群里。起码能在彼此的朋友圈里看到十个以上共同点赞的好友。

现在因为X的一个没意思,将C姑娘拉黑朋友圈。他们像是有了深仇大恨一样,彼此不再有交集。

回头想想,我们为什么非要对朋友圈里的人如此苛刻。为什么不能够包容或者从容地接受,他们每天发的状态。为什么我们早就习惯了去轻易的否定一个人,评判一个人。

我们嫌弃那些已婚的人,每天都在晒自己的孩子。称他们为“晒娃狂魔”。我们嫌弃那些正在相爱的人,每天都在发两个人的合照,称他们为“秀恩爱,死得快”。我们嫌弃那些每天在自己的朋友圈,永无止境的分享文章的人,称他们的文章为“鸡汤文”。我们甚至讨厌别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倾诉生活,觉得他们实在无聊又做作。

记得之前参加一个图书活动,聊天的时候聊到了微信的朋友圈,其中有一个人说,“特别讨厌一些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说自己工作多辛苦,有多少事情要做。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说这些好像就想让别人知道你多累一样!”在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满脸鄙夷。

我想,他一定没少拉黑和屏蔽朋友圈里的人吧。

只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别人真的很累,所以想发一个状态倾诉一下。就像,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被称为“晒娃狂魔”的人,真的很喜欢他们的孩子,他们就是觉得孩子很可爱。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发合影秀恩爱的人,可能他们在一起真的很开心。那些每天写鸡汤和转发鸡汤的人,也许他们真的需要鸡汤。

退一步来说,你可以不理解他们,但是你不应该试图抹杀他们。毕竟,那是他们自己的朋友圈,他们有权利去发自己想发的东西。你可以保持你不喜欢的权利,但是你不能剥夺别人发朋友圈的权利。一旦别人发了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就要拉黑或者屏蔽别人,真的是否有必要如此苛刻。

前几天一个性格比较直爽的姐姐,发了一条朋友圈,被很多人指指点点后,立刻删除了。接着她又发了一条动态,大概意思是说朋友圈里的人,真是可怕,自己发朋友圈说点真话,都要被别人批评建议。

这位姐姐已经是一个抵抗外界干扰能力比较强的人,她平时就是我行我素,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都没能逃脱朋友圈的束缚。

难道,我们对朋友圈的严苛,是想现在的朋友圈,最终全部变成假大空和各种广告,才满意吗。

已经有太多太多人,不敢再朋友圈里说真话。甚至很少在朋友圈里发言。因为他们觉得本来是连接朋友关系的朋友圈,变成了批评自己的平台。

一旦自己说了什么不合时宜的话,或者说了点真话,都害怕会遭到朋友圈里其他人的不满和批评。

于是,我们看似越来越需要朋友圈,其实在渐渐地远离朋友圈。甚至你加了一个人的微信之后,会发现他的朋友圈里,除了各种分享转发的广告和文章,没有一条关于他自己生活的动态。你加了这个人的朋友圈,却根本无从了解一点点这个人生活中的一面。

就像我加了一个报纸的记者,点开他的朋友圈发现,他的朋友圈里,除了他自己单位的报纸信息以外,什么也没有。

还认识一个有些名气的媒体人,加了他的微信,发现他的朋友圈里竟然没有一条动态。后来实在忍不住问他,是不是把我屏蔽了。他说,没有,他就是从来不发任何朋友圈。

哇,你会发现,一个朋友圈,竟然把人逼到了如此境地。看似是自己的朋友圈,其实自己早已失去了使用它的权利。

朋友圈本身就是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里会有不同的人。他们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思想和见解,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朋友圈。既然你们因为各种原因加了微信,成为了好友,为什么不能容忍他朋友圈的那一点点不同。说到底,他朋友圈里的那些你不喜欢的动态,又对你的生活造成怎样重大的影响呢。并没有吧。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他人的朋友圈多一些包容?

她想发自己宝宝的照片,就让她发,也不会影响我们什么。他想秀恩爱,以表示他们开心幸福,就让他们秀,也无伤大雅。那些发鸡汤转美文的人,你不喜欢的话,可以选择不看。

(除了每天不停不停地在刷各种面膜睡衣等代购的人,让人百爪挠心外,其他的,应该没有什么是难以容忍的。)

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人的朋友圈多一些包容,也许朋友圈里才会多一些真情和真话。如果你还在对朋友圈里那些发状态的人,嗤之以鼻,那你看到的可能越来越多都是广告和各种假大空。

你知道的,这个世界(朋友圈),原本是一个很好的世界。

最可怕的友谊是:我希望你快乐,但你不要比我更快乐

我拉黑了一个朋友。

这样的决心下了很久,终于在这个夜晚忍无可忍地发作。

不知这是第几次,我错过了她的一个电话,于是她死命地再打十个,我错过了一条微信语音,就收到了轰炸般的留言,就连常年不用的qq和messenger都不能幸免,忘记关闭的提示音在手机上响得此起彼伏。

我的朋友似乎用尽了全部方式来找我,她恨不得把这个世界翻个底朝天,就像在找一个突然消失的情人。

你一定以为她遇到了天大的事情,可是我的电话打过去,却听到这样的回复:“哎呀,干什么去了?怎么不接电话?你现在怎么这么忙,我找你聊天都找不到!”

她要聊的天,是昨晚突然失的眠,早上遇见的超速司机,中午买的芝士汉堡,周末看了一整天的电视剧……然后话锋一转,变成对我生活里每一个细节的逼问,我就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孩童,老老实实地汇报自己的行踪,可是不管聊到我生活里的什么改变,都会有一句斩钉截铁的论断,让一场谈话彻底失去了温度。

“哎,你怎么能有那样的打算呢?我一点不觉得你应该这么做,我要是你,绝对不会这么做。”

于是我这个一向宽厚的老实人,也在这样反复发生的负能量谈话里有了情绪。

仔细回忆这几年,她在我生活里扮演的角色,带来的正能量似乎越来越稀薄。不管我在生活里做出怎样的选择,似乎没有一件事会得来她的支持。

当我想要尝试去换一份薪水和技术含量都高一点的工作时,她皱紧眉头反对,“你除了现在的这份工作还能做什么?”

当我因为房东态度差而计划搬家的时候,她双手叉腰直白地表态,“我不觉得你应该搬家,你或许会遇到更差的房东!”

当我厌倦了大城市的拥挤和繁忙打算搬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她用一种愤慨的姿态面对我“为什么想去别的城市,你到时候过得不好,肯定要回来的!”

我长胖时,她第一个说,“哎呀,最近是不是胖了,哈哈哈!”而我瘦下来时她又寂静无声。

我们去超市一起买东西,她会对我拿起的那袋打折的水果说,“我从来不买降价的水果,都买最贵的!”而当我攒钱许久买了一部相机,她又反过来指责我,“买那东西干什么?就知道浪费钱!”

我一直把自己开了几年的破车当做宝贝,她每次看到我都挑起眉毛,“你怎么还不换车啊,看看这掉漆的门,雨刷都上锈了……”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争论那些刀子嘴的朋友到底是否只是“性子直”,我感慨,哪有真正的朋友舍得用一句句带刺的话让你受到那样无谓的伤害?

可是仔细想想,我几年前认识她时,她绝对不是这样的。

那时我正在经历人生中的艰辛时刻,是个贫穷又辛苦的姑娘,每天灰头土脸地奔跑在打工的路上。我的朋友总是会对我照顾有加,安慰我鼓励我,给了我在苦难岁月里很多温暖的力量。

我曾经把她当做非常真心的朋友,愿意把我所有的苦闷和开心讲给她,我也无比羡慕她安稳的人生,把她当做一个可以学习的人生挚友,希望我也能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

可是当我的生活真得一点一点好起来的时候,她却换成另一种姿态,警觉而紧张,不再愿意做一个支持者。

从很多次不欢而散的对话里,我想我渐渐读出一种声音,从她的内心漏出来,带着她没察觉的高分贝,“我希望你快乐,但你不要比我更快乐。”

久而久之,我不再愿意和她分享我的生活。每次一起吃饭,我都要看着那双批判的眼睛,迅速在头脑里做着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的功课。

这样的压力,让我渐渐悟出了一条规律,我只能向她展现不好的那一面人生,要隐藏好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因为不知道哪件事就会触动她敏感的神经,让她的每一句话里,都藏了刺,要扎破我毫无防备的小威风。

我说的话题永远只能是“我的工作特别不顺心,我最近好像长胖了,我住的地方太吵离上班的地方又远……”我要在心底埋得死死的事情是“我最近得到了稿费,我换了车,我每天都在跑步,我打算去学日语……”

这些种种,终于给我们的友谊画上了休止符。

我想起另外一些友谊——

几年前申请新西兰签证的时候,要用信用卡在线支付,如果没能及时付款就保不住名额。我内心焦急无比,在沈阳给贵阳的朋友打了电话,朋友二话不说,五分钟之内帮我全部搞定。

我出书的时候,我那个从没在朋友圈发过新鲜事的闺蜜小词,第一次在上面为我发了广告,告诉身边所有人她的朋友出了书,比我还情绪高涨地为书做宣传。

我开始健身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给我发来很多关于跑步的常识,还不时叮嘱我注意保护膝盖不要忘记做拉伸,我记得她说过,“看见你变得越来越好,真的太棒了,坚持住!”

这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不嫉妒不挖苦,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无私地提供帮助,也愿意为我人生的任何一点小收获鼓掌,我们在人生这条辛苦的路上,彼此搀扶,彼此鼓劲,一同把生活变得幸福充实有意义。

我们是世间渺小的存在,攀比永远是种无用功,外面的世界总会有比我们拥有更好生活的人。作为独立的存在,一个人不可能靠压低别人来提升自己,可是有的时候,说起来奇怪,恰恰是因为一个人的进步,对友谊产生了巨大的考验,让很多感情可惜地崩溃瓦解。

我人生中所有得来的东西,全部靠双手,没有一丝一毫地投机取巧。我自知没有足够的聪明,凡事都肯付出双倍的努力。

我理解每一个人生活里的辛苦,尊重每一个朋友的选择,不管他们决定去做什么,只要有足够的理智,我都无条件地鼓励和支持,愿意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默默的帮助,而不是站在他们要经过的半山腰,嘲笑他刺激他,狠狠地踢上一脚。

真正的朋友,要大度到可以接受他比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生活得更幸福。

友谊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你当初那个穷酸的朋友,如今比你有了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他一听你讲话就厌烦

“喂,你现在在忙吗?我想跟你聊会儿,我最近好苦恼啊,我跟你说哦……”

“我才正要找你呢,你知道我最近多倒霉嘛,男朋友跟我闹分手,工作又一大堆做不完,我妈前些日子摔伤住院了,忙得我焦头烂额的。”

“这样哦,那你要赶紧把事情按轻重程度一件接一件处理好呀!我跟你讲哦,我最近啊……”

这样的对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仔细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当你想要跟别人交流,想让别人聆听你心中所想,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像总是讲着讲着就变成你讲你的事情,他讲他的事情,你们互不干扰,却也并不交流。

因为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聊自己。

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就像失恋的时候我们总爱跟周围人诉说,会一张一张地抽纸巾来擦眼泪,周围人只能看到你很难过,毕竟失去一段珍贵的感情,放任谁都不会立刻马上就放手,只是别人无法感受到你有多难过,内心有多痛,因为不会知道你经历了什么,不会知道你经历过后会想什么。

所以不太可能感同身受,所以我们才总能听到一些惯常使用的安慰的话,既不是止疼片,可以让疼暂停一下,也不是救命丸,从根本上挽救你。就因为没有感同身受,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才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以对方的感受为主,不可能想要倾听的时候就选择关上自己的嘴巴,打开自己的耳朵和心,来听对方到底讲了什么。

前几天我很要好的一个朋友,且叫她F小姐吧。F小姐是南方姑娘,很纯净很美好的那种,二十多岁从来没有谈过恋爱,虽然因为漂亮身边总是围着各种各样男孩子,但是F小姐内心一直坚守着一定要碰到自己喜欢才可以在一起的念头,单身到了现在。不过,挺无奈的,因为家长和周遭亲戚总觉得大学毕业后年纪就差不多可以结婚了,相个亲,坐下来聊一聊就可以订婚了,老逼着她去跟这个见见面跟那个吃顿饭。她心里不顺畅,就跟我们几个朋友建的微信群里吐槽,觉得这样的情况很恐怖,为什么就不能遇到喜欢的人,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见几次面吃几次饭就决定终生呢,为什么自己还是没人喜欢。

起初还有朋友愿意安慰,愿意劝。可是说着说着都说到自己身上,说自己也会被催啊,自己也不着急啊,你又为什么急着一定要恋爱,要是我就怎样怎样。F小姐越听越生气,觉得大家根本不会考虑到她实际情况是怎样,每个人都在从自己的角度来说。其他人也觉得很不悦,明明我是在用我自己的事例来开解你的呀,为什么你还会觉得我不可理喻而你不开心呢。

其实换谁也不开心,无论是F小姐还是其他朋友。大家聊天的时候出发点是自己,开口闭口是以“我”开始,不可能立马切换至对方的角度来经历事情看待问题。毕竟要感同身受,要真的去聆听真的很困难。

人跟人的交往在科技这么发达的现代,其实增加了难度。面对面还好说,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眼神看得出对方到底有没有认真听自己讲话,但通过手机上的各种软件就没法这么轻松地判断了,你在一头叨叨不停,期待对方会不会提出一些让自己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观点和答案,而对方那个时候可能在抠脚,也可能在吃饭,说不定正在上大号。

于是你会觉得自己的情感被浪费了,对方根本没有将你放在眼里。当然也可以想想自己在抠脚,在吃饭或者上大号的时候有没有浪费掉朋友的信任和他的感情呢,毕竟我们不会一直跟别人吐槽倾诉,偶尔也会听对方讲什么的吧。

很难有十全十美的解决办法。其实作为倾听者,也有想要听听对方讲什么的时候,可是脑子可能总是不受控制的遨游天际,然后自然而然地又想到自己,脱口而出就是“我怎么我怎样”。分享是件美好的事情,无论分享的是喜还是悲,都代表看重对方。

不如试试看这样好不好?如果面对面聊天的话,我们做聆听者的时候,尝试不以“我”来开头说话,初期即使会忍不住,也试试看把目光投身到对方身上,心里哪怕只是想着“唉,昨晚哪家面馆给的牛肉挺多的”、“他最近是不是熬夜太多了,黑眼圈那么重,等下我要跟他说”、“等等,他牙上有韭菜叶子,难道没发现吗”这样无关痛痒的事情,慢慢地看看会不会就能把注意力投身到对方说的事情上,当然这个时候脑袋也得思考,毕竟需要对他说的话进行处理,还要反馈给对方意见呢。

如果是通过手机的话,试试看仔细看看他发来的字是什么,想一想这样的事情你要怎么跟对方说,知道感同身受很难,至少可以试着靠近他一点点。其实说不定他也不会听你回应什么,只是想要找个人来说说看。毕竟现在的人都很孤独,大部分时候只想找个出口,只想证明自己最起码不是一个人。“爱和性都是容易的,最本质的不满足是不被了解和孤独感”。试试看聊天的时候不要只想聊自己,也听听看对方聊什么。做个好朋友,让他知道他怎样你都在。其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你说是吧?

对方已经开启了好友验证

“对方已经开启了好友验证,你还不是他的好友,请先发送验证请求。”系统冰冷地弹出这样一条自动回复来,让我瞬间傻了眼。

怎么会?昨天还聊得好好的。

每个使用微信的人都应该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吧,一条冰冷的自动回复将你的满腔盛情瞬间冷却,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你再发什么他(她)已经看不到了。

我是个极度喜欢微信的人,四年前微信刚出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了,那时候智能手机还不像现在这样盛行,当时有着微信的同学每天都会跟通讯录里的人聊得火热,一般发语音的频率要高于打字,因为省事方便。我是个每天抱着微信不放的人,频繁地添加好友,不停地刷新朋友圈,生怕错过每个好友最新的动态,一个资深的社交达人必须每时每刻掌握着朋友圈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还要以一颗积极热情的心及时地点赞评论,我就是这样一个骨灰级资深微信玩家。

我还是个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四年的时间转发、分享、发布了几千条状态。有一天,我闲来无事去翻看以前的状态,发现以无病呻吟、没事矫情的居多。比如,今天冷了,想要一个可以一起取暖的人。可是真正那个可以跟你一起相拥的人是不会看到的。看到这些无聊的状态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这些无病呻吟的文字竟然出自我手,自己怎么会无聊到这种地步?!那天,我大概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才将以前朋友圈里无病矫情的状态清除干净。哼,我才不要让你们看到我以前是个这样的人呢。

后来有段时间,为了专心考研,就卸载了所有的社交软件,包括微信,除了QQ,因为有考研群要及时地发布一些最新的资讯。一开始我以为,繁忙的复习和无形的压力会让我专心地备考,也希望考研的时间里能够磨练出一颗平和的心来,不再像以前那么烦躁沉闷,那么沉迷于社交网络。起初我也这么做了,觉得没有了微信,不但自己的生活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反而收获了一些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惊喜。

后来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延伸,也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当大家都在讨论最近朋友圈又发生了什么大事的时候,我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我几次下载好了微信,但是没有安装它的勇气。三个月以后,我无法按捺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无法控制自己不听使唤的手,重新回到微信世界,感觉生活又一片明媚。

每次因为一些活动或者需要集体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为了方便,我都会挨个添加每个人的微信。当然,有的加完以后,一句都没有聊过,等到翻看通讯录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个人存在。于是,我便想着跟他打打招呼,套套近乎,发了一条“Hi”的消息后,被一条“对方已经开启了好友验证”的系统回复挡在门外——哦,原来我已经不是他的好友了啊。然后又不死心地去看他的朋友圈,只剩一幅背景图和一条横线供你可阅,好像那条横线就是斩断彼此之间联系的界限,看似一步迈过,实则不可逾越。

微信的横空出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将QQ、人人、微博、陌陌这些同类社交软件伤得体无完肤。当你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互留微信成了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加完以后,两人还要说一声“常联系”、“下次再约”,可是会不会等到下次又有谁知道?

或许在你等着被约的时候,有一天他清理自己的微信,因为当初忘了留一个备注,你被当做陌生人移出了人家的微信。你迟迟等待的约定还是没有来到,你赶紧跑去联系他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被一条冰冷有力的自动回复挡了回来。你们当初认识的时候聊得火热、不可开交,只觉相见恨晚,却在经历了一场短短的时间洗礼后重新又回到让彼此陌生的地方。你们曾经那么相近,现在却又这么遥远。

在经历了伟大的历史变革后,我们迎来了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的诞生拉近了彼此的联系,微信又作为新生的代表以不可替代的统治力在人群中间广为传播。你今天添加了一些新的朋友,明天又被不再联系的“旧朋友”悄无声息地移除掉。终于明白了,饱和是怎样的一个程度: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你的朋友始终是一个常数,输入和输出维持着默契的平衡。

如果哪天你被“对方已经开启了好友验证”挡在门外,不要试着去求得一个解释和说法,也不要愤懑地去质问别人的不仁义,那样本来就脆弱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不可修复。你试想,如果你对他重要,他又怎么会轻轻一点删除,就此逃离出你的生活?也不要因此深深困扰,长时间郁郁寡欢。我们都有新的生活,都会认识新的朋友。你要想,可能他过去的生活没有让他留恋的人和事,他只是想重新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那样你就释怀多了。

需要验证的关系自然不会牢靠,开启好友验证也无所谓。时间是最好的答案,它会告诉你,谁才是不需要验证你是谁,却一直在等你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