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失陪族吗

  好莱坞有一部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做律师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常常答应了儿子的事情而无法兑现。在儿子生日那天,当父亲再次因为公务而失约之后,失望的儿子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心愿,希望父亲以后再也不说谎。
  谁知愿望成真,平常巧舌如簧的父亲,突然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心直口快,许多该恭维几句的时候,竟不由自主地对每个人的缺点直言不讳。更可怕的是,作为辩护律师,他往往是要隐瞒或误导对委托人不利的事实,但上了法庭之后,他却一股脑地坦承了被告的所有罪行。
  直到最后,父亲才发现了儿子许愿这个秘密,他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埋身于工作之后,对于家人的忽视。
  这是一种浪漫化的艺术警觉,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四年的异地高校教育之后,而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留下一大批空巢老人。不用说“常回家看看”,即使是每天守候在家的伴侣和孩子,对于很多起早摸黑的上班族来说,也只是匆匆见上一面。
  人人都忙于工作和事业,没有时间再陪伴家人。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激烈的运转过程中,而慢慢变成了“失陪族”。
  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绝不仅仅是一个比喻。现在全世界行人的走路速度真的是越来越快了——统计显示,近10年城市里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已经提高了10%。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比如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深圳等地,许多都市人几乎都是“小跑着”穿越大街小巷。
  尽管算起来,汽车的普及减少了许多的交通时间,电脑的性能提升也减少了很多工作的时间,洗衣机让人不必再天天动手洗衣服,手机和电邮也节省了交流的时间……看上去,我们已经可以轻松实现惬意的生活了。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是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人们可以通过高节奏生活来换取更多物质时,许多人便“乐此不疲”地四处忙碌起来,到后来忙碌就像一场关于生存的竞赛,欲罢不能。
  “我很忙”成了众多职场人士的口头禅,可是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太多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那只能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根据2011年的公开数据,中国的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为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很忙”之下,现代的三口之家本身的关系也正日渐疏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天晚上,爸爸带着满身的疲惫下夜班回家,想休息一下,这个时候,他看见儿子正靠在门口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你一小时能挣多少钱?”儿子问。
  “我一个小时挣20元。”父亲纳闷地回答。
  儿子走进房间,拿出20元钱,“爸爸,我这里有20元钱了,可以向你买一小时的时间吗?明天你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饭……”
  很多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不知什么时候,孩子突然就长那么大了,然后回想过去那么多年的生活,突然就满是遗憾。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家的观念就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与很多西方国家都有极大的不同。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自魏晋以来,中国就提倡以孝治天下,家族礼教最重要的也是孝。但这种传统,却在一种日益同化的功利观念中,而渐渐与工作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有个朋友在下乡搞远教的时候,他的领导对他说起工作和家庭的关系。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男人应该抱着工作和事业过一辈子,而不是耗在家庭上……你要记住,没有事业的人生是空白的,而没有家庭的人生,只是遗憾的。”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必然选择家庭,因为“工作可以再找,家庭是唯一的”。家庭和工作,就像天平两侧的砝码,孰轻孰重,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重量。两者都要为对方做一定的牺牲,但一味地牺牲某一方面,后果都是得不偿失。
  而对于个人来说,在当下的社会观念中,忙碌反而比天伦之乐更成为了一种慰藉。美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忙碌让人有自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忙碌着,就意味着他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也更有可能创造着社会财富。换言之,他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其实也是很多人“不忙装忙,无事瞎忙”的原因。
  很多女性本可以在家安心地带孩子,但因为在结婚后,老是要花丈夫的钱,感觉就像占了别人多大的便宜,甚至容易被公公婆婆数落,所以为了尊严,还是要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女性来说,这也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如果自己把时间都用在了家庭,那以后要是感情出现了变故,只会显得自己的脆弱。所以不得已还是需要努力工作,经济独立。
  记得某集团的董事长黄鸣,以前曾到多所大学讲课,接受过上百次的提问。但其中有一个学生的问题,却把他问倒了:“你是否只想着自己的事业,关心过家人没有?知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呢?他们过得好吗?”
  “所以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事业与家庭选择两难的问题,人生有很多的无奈,这就是其中一份很难回避的无奈。在觉得对不起家人的时候就多抽一些时间来陪陪他们,尽量多和他们在一起,在觉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就加大工作上的投入,玩一种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黄鸣这样写道。
  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感情都有限,黄鸣说他到了年届50的时候,才第一次有了这种人生缺憾的思考。那更多的人,是否能思考得更早一些?也许只是每个月抽出一天的时间,提前一点时间下班,去陪伴一下失陪已久的家人。
  毕竟,有家有爱,才有真正的成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3 × 4 =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