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友谊死在了朋友圈

最近,我突然发现我的朋友圈清净了好多,基本上没有朋友与我在朋友圈下面进行互动,原以为朋友圈可以帮我来维持友谊,到现在我才发现朋友圈毁掉了我的友谊。不明原因的我开始回想过去自己做过的事情……

第一个不理我的朋友大概是小李吧。

那次我因为对一个朋友的行为表示不满就在朋友圈随便吐槽了几句,然后小李评论道:”是哪个人又惹你生气了?”

我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我吐槽的这个朋友是我俩的共同好友,如果回复了小李就会看到,两个人的关系肯定也就僵化了。为了和谐,我随便糊弄了一下小李:“没有的事儿,随便表示两句而已。”

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在朋友圈里面理过我,也没有回复我的评论。

小华是第二个不理我的朋友吧。

我平常自由散漫惯了,从来都不去注意一些生活上的小细节。朋友圈都是赞与不赞平均分配,可是突然有一次小华过来问我:“你为什么从来不给我点赞,是不是你对我有意见还是怎么样?”我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回答。

虽然说被朋友在乎起来应该是非常开心的、可是一阵压力拥上心头。真是为什么要这么在意点赞了?点赞又并不能代表我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好友大概是小明。

有一次小明去旅游,拍了一些美景,然后给我发了一张照片。那时候我正忙着,并没有太注意,也没有立刻回复,事后就把这给忘了。过了几个小时,我玩手机无意间发现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于是立刻分享到了朋友圈。

没想到,这时候,小明立刻问起我,你为啥不回我微信却在发朋友圈?我一下子懵了,说实话,我根本也没记得这档子事。之后,小明和我的关系就大不如前了。

有时候只是一个随意,自己并没有太注意,可没想到却别人放在了心上。或许那时候我就是不想回复,或许那时候我真的很忙,忘记了回复,但你不该因为这个和我绝交啊!

想到这,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让朋友圈的做法来定义我们的友谊,来维持我们的关系?友谊是友谊,社交是社交,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朋友圈的存在只能是一种社交,而不是我们真实的友谊。

我想,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依靠朋友圈之间的评论而存在的,并不是依靠点赞而积累下来的。朋友圈之间的关系太过朦胧,总是很难看清楚背后的真相,那么又何必将朋友圈里面发生的事情当真了?友谊岂是一句两句就能够断绝吗?

朋友圈将我们的关系拉得这么近,却也变的那么远。朋友圈不像人和人面对面的交谈,很多时候你看不到对方的神态语气,你无法辨别,所以也就经常造成误会。但真正的友谊从不依靠朋友圈作为基点,有时候看似两人关系在朋友圈不亲密,但是他们依旧有很好的关系。

不要将朋友圈看的太神圣,它与友谊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所以,下次碰到没有及时回你,或者没有给你点赞的情况,别太在意,或许别人根本就没有在意这件事,你也别太放在心上。如果你还是耿耿于怀,不如直接说出来推心置腹一次,很多心结也就迎刃而解。

空闲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出来谈谈心。一杯茶,一张桌,闲暇的午后,面对面的交谈才能感受到最真挚的内心。

给朋友圈排个毒

我看现在最需要排毒纤体的就是所谓的社交圈。

从每次出去吃饭见到陌生人,没交谈两句就开始互扫微信开始,朋友圈的瘦身行动就势在必行了。

尤其是那种一桌子生面孔,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者共同的人物欢聚一堂,所有人拿着摇一摇开始的一种虔诚而搞笑的仪式。

回到家你点开每个人的朋友圈看一眼,就会发现,天啊我这都加了些什么人。

太多的他们,完全谈不上了解,但是已经疯狂地挤进了你的朋友圈。

我还遇到过更极端的。有个稀松平常的上午,一个陌生电话打来,开门见山地自我介绍,非常礼貌。可寒暄了半天我也没想起来对方是谁,更不知道对方想要干什么。末了,电话那头说:“我是五年前咱们都还上学的时候,在一次跨校联谊活动中见过的朋友,我把当时所有人的联系方式都翻出来了,你是学传媒的吧?”

这件事我至今有点难忘。

那人我不了解,可我猜他的微信朋友圈一定人满为患。

社交媒体就是有种魔力,它会把你变成一个瘾君子,刷微博刷微信上瘾的君子,只要那玩意儿在更新,你就忍不住好奇。会不会错过身边人精彩的故事呢?

可是这也刷了好几年了,你觉得自己真的获得了什么精彩的故事么?

朋友圈里有几类内容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1)自我励志:连续通宵半个月,终于看到阶段性成果啦;昨天的我你爱搭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

2)吐槽生活: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首都的连日雾霾还让不让人活了呢

3)吃喝玩乐秀恩爱:在蚂蚁大夫被晒成黑鬼了呢;深夜发吃拉仇恨怎么了

4)转帖成瘾:各种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令人笑掉大牙的视频、为父母祈福、不转不是中国人等等

5)夜半忧伤自语:今天的放手成全明天的所有;只想做一团不被风吹散的雾(配上凄美抽象的情绪图片)

6)精选时政新闻、社会热点、文学艺术等资深好帖,配上原创的思考;

7.)原创幽默段子、自家琐事精华等。

无非就是这几类。原本就是一眼带过的事儿,刷刷无公害,可惜量变引起质变,这些内容堆积究竟给你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是一件潜移默化的事,也是一件始料不及的事。

当今天的工作格外艰险痛苦压力爆棚的时候,碰巧看到朋友圈里全是晒旅行晒美食的,我不信你还能如向日葵一样做个热血好员工;当今天懒散放假的时候,突然看到朋友圈里全都是“加班十天,出差不断,战果辉煌,再接再厉”,我不信你还能忽略自己银行卡上的那可怜的几位数,心里没有一丝波澜。

别人发婚照,搂着肩膀贴着嘴,你突然就想到自己还没男人;别人升职了,蛋糕香槟满天飞,你突然就想到自己为啥连着三年都没啥机会。

其实,我们表面上喊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哭去吧”,其实哭的总是自己。

所以,能做的唯有两件事:一是练就更加强大淡定的内心,二是像养鱼一样养活自己,只放净水进来,不放脏水。

朋友圈本就是晒生活晒想法的地方,大家各显其能,没任何问题。但上帝没派给你一项慈航普度的任务,让你了解并包容所有人好的坏的一切状况和心态,所以你何必呢?使命感那么强,需要网罗并吞咽一切?

那些人生境界仅仅停留在吃喝玩乐上、转帖一概低级趣味的朋友就不必了吧,不论他是屌丝还是土豪;那些满世界告知自己有多苦,到处抱怨加丢垃圾的朋友也就算了吧,咱自己的负能量,都需要时间心力去消解,哪有位置承担他们源源不断的污秽呢。

朋友圈里的热闹能当饭吃么?手机通讯录里人满为患,就代表你这个人格外招人喜欢么?

关键是你失恋之后有几个人能半夜听你电话,耐心开导你?你事业受阻,有几个人能帮你出谋划策重振勇气?否则,一呼百应遇事就跑的友情,有何意义呢?

最恰如其分的友情是什么样

友情,和所有关系一样,它的维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建立起一段相互信任、有爱的关系,需要许多事情的积累,可是毁掉一段感情,可能一句话就够了。

刚认识曦小姐时,是十来岁的年纪,我和她臭味相投。才刚认识第二天,便“出双入对”,天天腻在一起,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上厕所。男生常常无法理解女孩子的交情,怎么能好到连上厕所也要一起?那时,所有的人习惯于看到我们两个在一起,如果有一个不见了,旁人必然会问另一个去哪了。我们也戏言,我的左手只牵你的右手。

然而,可能一年半载后,忘记是发生什么小事,两个人闹得很不开心。又陆陆续续吵了几次。慢慢地,我们不再是“黄金拍档”,开始分开和其他人去玩。两个个性太强的人,又不能有一方镇住另一方时,便会像两只刺猬,一个不小心就划过界,剑拔弩张。有趣的是,当不再腻在一起后,我们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好,本就互相欣赏的两个人,隔着距离,缺点就没那么明显了。

对此,我们俩人的官方解释是,当时太年轻,没有给彼此空间,一下子靠得太近,缺点暴露得太快,所以一刺就“惊天动地”。很多朋友都笑说,我们俩人说得好像谈恋爱。谁说不是呢,友情也可以是见到你心生欢喜,而且都付诸真心实意,也想得到你的独家宠爱。年少的友情,特别是女孩子之间的感情,可能比爱情还要自私。

后来,我们考上不同城市的不同学校,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一样的事。但每一次见面时,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总能在彼此身上发现新的亮点。更感动的是,尽管际遇不同,成长的步调却基本一致,能够了解当下对方的心境和困惑,因为自己也正经历或有过同样的困境。或许,这是我和曦小姐的感情,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吧。

而身边却有更多朋友,却只能相伴一程。月姑娘,是我曾经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在分隔异地求学时,还每周一封信的频率地聊,而且每封信几乎都要讲三四张信纸。我们聊最近看了什么书,想象未来的梦想是怎么样,聊喜欢的那个人今天和自己说了什么话。后来,却因各种原因,可能是太忙,有点不知道从何说起,结果圈子越来越不同,也就再难说起多少。

有一次晚上正在公司里赶项目,月姑娘打来了电话,唠叨男朋友的不贴心和要去见家长的担忧,我正加班加到焦头烂额,也顾不上她小女生的心思,随意安慰了几句就挂了电话,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敷衍吧。如今,月姑娘只会偶尔和我说带孩子、公婆相处的事,我却难以和已是家庭主妇的她讲工作的压力。每次面对她的郁闷,只能简单宽慰几句。不仅是生活轨迹太不相同,而是生活重心也不一样,难以感同身受。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吧。曾经以为会好一辈子的人,原来还是会变的。

这几年,很害怕看到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问起,“最近过得怎样”这类问题。如果曾经只是泛泛之交,回应下还好也过得去。但若是曾经的好朋友,这个问题却太过宏大。在分开后,我们缺席彼此生命中某些重要的时刻,也未能及时分享。如回你“还好”、“可以”,都觉得太过敷衍,太对不起当初的情谊,若要认真回复,却真不知从何说起。

我想,可能很多朋友就像相交线,在某个时刻,相交出灿烂的回忆,一起快乐和伤心,之后就分开,朝向各自方向,各自成长。以后也难是同路人。而最恰如其分的友情,应该是如平行线。我们不需要交集得多么轰轰烈烈,只求留一点距离感给彼此,多一些尊重与欣赏。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道上,变化、前进,然而我们却是同样的平行线,不过分疏离,也不过分靠近,保持各自的个性,却又是同一类的人。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琦殿的话,“最难得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即使在分别后各自经历人生,再重逢时,发现彼此依然是熟悉的。这份熟悉感不来自于怎样相似的经历,而是你们已经在不同的生活里变成了更好的人,而且永远是同一种人。成长即是默契。”最恰如其分的友情,应该就是这样吧:有默契地各自成长,并能在不同的环境里,共享同样的心境和感受。

为什么你的友谊总是无疾而终

Y是我小时候的好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闯祸一起罚站,可谓一对“患难之交”。

大学毕业之后,Y去了北京闯荡,我们就渐渐失去了联系。

若干年后,Y回来了,工作落实后她就和我取得了联系,她告诉我说为了找到我的手机号,更是破费了一番周折。

很快我们又开始了密切的往来,那段时间我常常带着儿子去她家玩儿。

她所在的单位属于垄断行业,收入更是我的好几倍,而我却不以为意,总觉得友谊大于一切,周末没事就喜欢去她家玩儿,久而久之,她的态度由开始的热情转为最后的冷漠,有一次她冒出一句“我现在的生活你根本就没法比”,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们虽然表面上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却渐渐疏远了。

后来有一次,因为观点不合我们起了争执,她退出了我建的同学群,在QQ里也把我删除了,我们再也没有了往来。

那一次我终于明白,原来友谊的疏远并不是因为地理位置的距离,而是源于我们资源的不均。

如何理解资源不均这件事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的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晚上我们总喜欢在睡前谈心,有一回我问他和谁是好朋友时,他只说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和一个男孩的名字。

我继续追问他为什么觉得他们是好朋友的,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那个女孩长得很可爱啊,所以我愿意把我的玩具给她玩儿;而那个男孩总有一些新奇的玩具,他们经常交换玩具玩儿。

我留意到儿子说的这个词语是“交换”,那一瞬间我幡然领悟,其实所谓的友谊背后,何尝不是一种看不见的“交换”呢?

我细细反思了那段结束的友谊,赫然发现,我和Y在小时候资源是对等的,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家境差不多,彼此交换的都是一些小秘密什么的。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的工作单位、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资源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等时,或许在她眼里我就成了所谓“弱势群体”,在交往中正是由于资源交换的不对等,我们心中友谊的天秤自然就会渐渐失衡。

或许在情感层面,人们很难承认原来看起来超越一切的友情最终也摆脱不了“交换”的本质,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交往中有一方资源不够好的时候,那么就可能变成令人讨厌的“索取方”,也就是所谓的“伸手党”以及一些爆文中所谓的“贱人”。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发现了友谊的真相,那就是友谊也难逃“马太效应”的规律——你越好,你才能遇到越好的人,缔结高质量的友谊关系。

越是优秀的人,往往越注意交往的质量,因为他们自身已经具备了优质资源,生怕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到“不等价交换”,同时他们也总是把精力与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从来不轻易欠人情,他们比谁都清楚“事多故人离”这样的处事规则。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的“高冷”,其实只是这些优秀的人再正常不过的表现罢了;而恰恰是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扮演着“不知趣”的角色。

当然现实中,不对等的友情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人情练达之人,等待时机进行下一次“交换”。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之于刘姥姥,当初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备受嘲笑奚落,唯独看透世事的王熙凤对她慷慨有加,又是送银两又是送衣裳,等王熙凤落难的时候,幸亏刘姥姥的帮助,凤姐唯一的女儿巧姐才能够幸免于难。

第二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对方情愿在你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这种常见于异性朋友之间,比如上幼儿园的儿子会自愿把玩具给长得好看的女孩玩一样,多半是出于某种好感。

第三种人身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我认识一哥们就是这种人,每次有人找他帮忙他都热心地四处寻找解决方法,按他的话说,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的能力又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而我们交往中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具备上述三种人的特质,所以如果双方不能提供对等的资源交换,友情自然就会无疾而终。

而如果你想要遇到上述三种人,前提是你需要被对方看好或者你身上有对方需要的资源潜质才可以啊。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华与见识,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你会惊喜于一些高效率的人脉不请自来。

其实友情和爱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想要长远走下去,两个人背后的价值观以及发展步伐都要保持同频。

如今的我对“朋友”这个词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这个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无缘无故的,何况是维系一段长久的友情呢?

每个人的时间终是有限的,唯有不断地加强自身,才能去接近比自己优秀的人,而你所交往的那些人经历的那些事终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论你承认与否,所谓“真正的好朋友”谁都不会拥有太多,能有寥寥的几个就已经无比幸运了。

情商高就是心里装着别人

几个人在一个桌上吃饭,她是我带去的朋友,服务员把菜单给她,她要递给我,我说你先点,结果她噼里啪啦把一桌人的菜都点了。点完也没问我们行不行,菜上来,发现每个菜都辣,一个正在口腔溃疡的老兄吃得龇牙咧嘴。

回去的路上,她说小羊姐,我是不是情商低得没救了,怎么才能提高呢。我告诉她,情商高就是心里装着别人。

“真装吗?还是假装有就行了。”

“假装的早晚会被发现,高情商就变成了奸诈狡猾、阿谀奉承。”

“那我可做不到,我这人最大优点就是自私。”她说。

我笑笑,做不到就做不到吧,二十出头的姑娘,再任性几年无妨。

等到真有一天,或者情场失意,或者职场失足,觉得提高情商跟吃饭一样重要,或许她会想到这个下午,我们走在樱花四落的街上,我告诉她,情商高,其实就是心里装着别人。

冯仑讲第一次见李嘉诚。

情境是李嘉诚作为商业大鳄,接见内地长江CEO班的学生。大家想象的场景是学员落座多时,大哥姗姗来迟,众人鼓掌欢迎。真实的场景却是,大哥亲自站在电梯口,与每一位乘电梯到来的学员握手,递上自己的名片,吃饭的时候,四张桌子,大哥在每张桌子旁坐了15分钟。告别时,他又逐一与大家握手,包括墙角站着的服务员都没有漏掉。

“整个过程,让我们每个人都很舒服。”情商高的好处,就是让大家都舒服,以后还愿意跟你玩,跟你混,跟你做生意,愿意帮你,衬你。

这样说起来,好像有点功利,然而关键是,还有那么多人,连这么功利的事情都不愿意做。

就像我的那位小朋友,她说我很自私哦,心里才不愿意装别人呢。其实这不是自私,是傻,是天真,是对未来没有目标。

说到自私,大哥不自私吗?他是因为自私才在心里装着所有的人,包括一个普通的餐厅服务员。作为商人,每个人都是他的潜在客户,要知道,你们热爱的小岳岳(岳云鹏)做过餐厅服务员的,我大学勤工俭学的第一份工作也是餐厅服务员。

经济学家斯密说:市场上所有人都自私自利,却为他人创造出了便利。

自私,意味着有一个利己的目标,比如谈成一件事,做成一笔生意,在职场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情场无往不利……损人又不利己的,不是自私,是使小性子、傲娇、天真,或者太年轻。

提高情商的结果是让别人舒服,起因却是我们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交到更多真正的、愿意帮你的朋友。

我遇到过一个非常沉默的女生,是个歌手,个子有一米七还多,参加一个花艺活动,连男生都没有比她高的,合影的时候,我注意到她隐秘地弯了腿,在照片上看着跟我差不多高。“照上半身”,她轻声叮嘱摄影师。后来看那次活动的照片,她一点儿也不出挑。

从那以后,我也学会了与比自己个子矮的人合影的时候,略略屈膝。

最近我做新书活动,主办方邀请她所在的乐队捧场,主唱悄悄告诉我,她建议不要唱歌,讲几句话就好了,因为“唱歌会抢小羊的风头”。

这个女孩,让我感觉特别舒服,我相信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能帮她的事情,我一定会做。

对于真正高情商的人,心里装着他人,是一种日常,像清水流过河床,河床边的一切都被自然而然地照料过了,而不是要用这个人的时候,才心心念念,嘘寒问暖,后者总有刻意之嫌,其实谁的智商都没有欠费。

关于情商这个话题,如此简单粗暴而又有效的解答,再次证明我们是良心公号,然而一定还是有很多人,说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装下别人。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共情,用古语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喜欢被照顾,就去照顾别人,你喜欢被温柔对待,就去温柔对待别人,你喜欢不抢你风头的人,你就不要去抢别人的风头。

当然,情商高的人,偶尔也有几分无趣,上帝总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有时候,玩玩闹闹,逛街撒野,我还挺喜欢找几个奇葩朋友,他们自己爱变态辣烤翅,就点一大包回来,吃得我第二天满嘴火泡;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来电话,讲跟前任的狗血事件,全然不顾我是不是在陪孩子睡觉,他们就是《小时代》里的手撕达人,随时手撕又随时和好。

然而,如果谈到共同创业,谈到共度余生,谈到做同事与上下级,谈到做搭档,我会毫不犹豫选择有一点点无趣,却理智宽容,温暖包容,心中有他人的高情商者,他们是无意外之乱的保障,是做成一件事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