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后,从脸上看富贵贫贱

  一次林肯总统面试一位新员工,后来他没录取那位应征者。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不理解,又问:“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一个人三十五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三十五岁以后的脸应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三十五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现实生活中,人到中年后,就显现出受性格和品格影响所致的面貌: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性情柔顺的人面相柔和善美;性格粗暴的人总是一脸凶相;心胸狭隘的人大多尖嘴猴腮、双眉紧蹙;有人显得特别的年轻秀美,此类人一定单纯善良,这是长期的心与行为的修为在脸上的投影,因而相貌也预示着该人未来的命运。

  幼年青年时期相貌特征与父母的遗传因素有关,人的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响之下,所以说人年过四十要为自己长相负责。有慈悲心、有爱心的人,往往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光芒,让人越看越顺眼并喜欢与其接触,有亲和力或所谓的老少通吃,而自私、狡猾、计较的人,相貌往往很不耐看,即使侥幸生得姣好容貌,稍多接触也会毫无吸引力。

  相貌是能逐步改变的,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会由内而外散发出特有魅力的。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美丽的容颜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情。

  三十岁以后,内心决定你的脸……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到三十岁,那请为了你三十为之后更加的好看,像你现在一样,请你善良、柔和,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天天修行自己的美德,你就会在三十岁以后更好看,更舒服。

那时的他们

  有一天,朴树的妈妈非常为难地问他,你要不要去饭店端个盘子?朴树才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在家里白吃白喝很久了。

  俞敏洪连续考了三年大学,不干农活不打工赚钱,村里人谁见了都笑话,并且最关键的是,他在第三次努力的时候,仍然不知道自己能否考得上。

  那一年,郭德纲饿得实在没招了,用BB机换了两个馒头吃。

  当韩寒去办公室办理退学手续的时候,老师们问他,你不念书了,将来靠什么生活,年少的韩寒天真地说,靠我的稿费啊。老师们全都笑了。

  马云去肯德基应聘,他落选了。马云跟大老板们讲了讲什么叫电子商务,大老板们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骗子。

  谢霆锋十五岁的时候,父母离了婚,他独自一人去日本学习音乐,只有一把吉他,有时候上晚课回住的地方晚了,就抱着吉他在街上睡。

  身高只有一米八三的艾弗森第一次走进职业篮球场的时候,那些人告诉他,你最终的目标就是每场得10分和5次助攻,因为你太矮了,永远不可能主宰这里。

  北京,张国立带着邓婕在地下室睡门板床的时候,两个人都觉得,北漂时能有个伴,真是莫大的幸福。

  余华把小说投遍了全国各个大小刊物,紧接着,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退稿信。但他没有放弃,他继续写,继续投,紧接着,他接二连三地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退稿信。

  瘦弱的施瓦辛格在贫民窟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有人对年轻的李宗盛说,你这么丑,也没什么天赋,怎么能唱歌呢?

  林书豪在NBA四处流浪,连续被几家俱乐部横扫出门。

  崔永元第一次主持节目的时候,过了一会儿,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这孙子是谁?

  自从吴宗宪给了一个工作机会后,周杰伦终于不用再去餐厅里刷盘子了,于是他写了一些歌,但是竟然没有一个歌手肯唱他的那些破歌。

  柳传志拿着二十万开公司,一上来就被骗了十四万,火得整宿睡不着觉。

  新加坡人阿杜在建筑工地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岩井俊二的女朋友问他,你有多少钱?岩井俊二说我没有钱,于是他被甩了。

  42岁的宗庆后发现,做儿童营养液有巨大的市场,但亲戚朋友都劝他不能干,卖那东西能发财就是痴人说梦,宗庆后老泪纵横道,你能理解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这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么?过了没多久,他给自己的营养液取名为娃哈哈。

  有一天,洗车行里开来了一辆劳斯莱斯,有一个擦车小弟非常欣喜地摸了下方向盘,被客人发现了,客人扇了他一巴掌,告诉他,你这辈子都不可能买得起这种车。后来,这个擦车小弟买了六辆劳斯莱斯。擦车小弟叫周润发。

  李安毕业后六年没有活干,靠老婆赚钱养着。李安曾一度想放弃电影,报了个电脑班想学点技术打打工补贴家用,他老婆知道后直接告诉他,全世界懂电脑的那么多,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该去做只有你能做的事。后来,李安拍出了一些全世界只有他能拍出的电影。

  他们那时,远不如人。

  他们都是万里挑一的人,你如果足够幸运,你会遇见他们。他们的特点就是一直在努力,梦想听起来不切实际,过得日子比你差,也没人知道他们这辈子能否成功。并且还有最关键的一条——他们受尽非议,却毫不动摇。

  不是所有人都有幸遇到他们,因为在全人类里,他们可能只占不到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也正因此,凡是遇到过他们的人,在他们没成功之前,都会觉得他们脑子有毛病。其实说他们脑子有毛病也是抬举他们,因为他们的数量比脑子有毛病的人还要稀少。

原谅是给爱一个机会

  汤姆的爸爸是个酒鬼,每次喝得烂醉就回家发酒疯,把家里每个人都骂得体无完肤。汤姆常在天亮后发现爸爸睡在院子里,或躺在邻居家的门前,让他觉得很丢脸。

  他爸爸是个盖房子的工人,四岁就没有了父亲,心里有别人不了解的苦痛,喝酒是他情绪发泄的一个出口。他清醒的时候,人很和善也很风趣,但他喝醉的时候居多,所以大部分时候的他都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汤姆在院子里干活时,爸爸会一把抢走他手上的工具,大声要求他,要做就好好做,要不然就不要做。汤姆心里很想跑走,但总是默默的站在那里,承受父亲的指责。

  汤姆年记越大越不能忍受父亲,尤其到了青少年阶段时,每回父亲当着朋友的面喝醉骂他,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汤姆就不甘示弱的用同样粗暴的话回骂,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愤恨。

  一直到有一次他去听一个牧师对他说的话,牧师说我们要尊重和敬爱我们的父母。因为牧师的父亲也是一个酒鬼,他讲到过去爸爸带给他的痛苦,汤姆都感同身受。牧师说后来他写了一封感谢信给爸爸,对他在养育他的过程里,所做的一些有助于他的事情表示感谢,牧师说那封信对他有疗伤的作用,也改变了他对爸爸的心,他劝有类似问题的人不妨试试这么做。

  汤姆听了心里挣扎不已,想了一个多月,最后决定提笔也写这样的信,写着写着,意外发现埋在心里所有的愤恨怒气底下,父亲倒也真有一些值得他感激的地方。他想到尽管爸爸常不留情的骂他,但他也的确因此学到了很多好的工作态度。他感谢爸爸用帮别人盖房子时剩下的建材,帮他盖起了自己的家,他很自豪能有这样的爸爸,他也向爸爸道歉没有给他该有的尊重。

  汤姆的爸爸接到信后没有表示什么。他在一年之后过世,汤姆在整理遗物时,看到一个盒子,里面放着爸爸珍藏的东西,那封信也在里面,从信破旧的折痕可以看出爸爸看了很多遍。相信他每回看,都会感到窝心的温暖,而汤姆更是从多年的愤怒中被释放了出来。

  家人之间因为距离近,表达直接,常常爱得深,伤害得也深。当我们选择不饶恕时,那份伤害会变成更大的折磨,不但阻挡你去爱他,甚至连别人也爱不出来。

  有时你觉得实在太难原谅,试着为对方祷告,求神怜悯看顾他,让他看到自己的错误。

  或是像汤姆先倒过来爱对方,跳过他的不好,看看他的好,这会软化你的心,解脱捆绑你的恨,而涌出爱他的力量。

  原谅是给爱一个机会。

  只有原谅能让你重新得回那失去的快乐。

  不仅是在亲情当中,还有友情当中甚至爱情当中,都需要我们能够勇敢地给对方一次原谅。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

  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自信”。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无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的爱自己,

  我不在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

  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

  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

  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

  这种组合我称之为, “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

  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月薪三千的你

  曾有个月薪三千的妹子,编的稿件漏洞百出,我怒拍桌子,她却回了一句:“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啊!”琢磨她这话挺有意思,就像我们买了件便宜货,用不了两天就坏了,于是宽慰自己:就花那么点钱买的东西,你还想怎么样?当然,她的潜台词是,你给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问题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你必须在拿三千工资时,先体现出八千的价值,老板才愿意买单。

  当年我刚入职时工资也是三千,但第二个月就涨到了八千。因为每次老板要的文案,我不仅写到位了,还会拿出两个以上的版本让他挑:一个是按他的要求写的,其它则是我建议的方案。

  当时我没有去想其中的关窍,只是因为喜欢写作,就会琢磨怎么写得更好;又因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觉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关系我个人的品牌,于是很用心。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带过二十多个中文研究生后,才发现这种态度很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语文的人,竟连自己写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的错误触目惊心,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关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图够不够美了。

  他们关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要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事。因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会“加班”十年,还写不完一部红楼。试问,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也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举个例子,我公司附近的快餐店门口,有个看自行车的大妈,夏天时她都会给所有的车,盖上自己带来的塑料布。顾客取车要走时,她还会笑着拧一把湿布,帮你擦擦坐垫,降降温。她从来没有开口,但很多人会主动多给她一块钱,还连声道谢。大妈和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钱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无法估算。

  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这这么久,干嘛那么卖力气?其实,谁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呢?在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工作迈进,是我们每个人的征程。不同的是,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垫下坚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为世界五百强的CEO,应该是每个职场人的向往吧,但对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大户人家的厨房,岗位细分到切葱花都要一个专职的厨娘,你可能老长时间连切肉的大活都没有机会沾手,更不要说学会做一整个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资源紧张,同样三千工资不可能只让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很快学会做包子,还得会做很多种包子——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学。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大公司,庆贺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很多人错把所在机构的强大,当作自己能力的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某央视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这个“业”不妨这样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态度。有这份“业”在,不愁找不到舞台。但这份“业”不是白来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样做事,那没到手的五千,就是修炼这份“业”的学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