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女友们交往日渐正常起来,跟有些人一两周吃一次饭,跟另几个隔个月喝一次下午茶。好像也没什么主题,就是随意八卦一下,顺便去逛个街买买东西。乃至有些人问我:你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怎么看起来来往并不密切?好像也不谈心事啊?——我好像也无从解释,只能耸耸肩说:我们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you know,只有痛苦看起来貌似深重,快乐生活都是浅薄的呀。
于是想起我另外一个朋友的故事。作为一名海归,他表示西方国家人情淡漠,是他最接受不了的事情,那种寂寞之感将之包围久久不得解脱。有心事都不知道该对谁说:如果有人问你“how about you”,你除了回答“fine”或“not bad”还能说什么呢?因为不会有人真的在乎你好不好,这话就跟咱们的“吃了没”一样只是个礼貌用语而已。如果你马上说“我最近不好”或“我心情不太好”,除了收获惊讶的眼和“sorry”之外恐怕就没什么寸进了。事实是,自己的私事拿出来讨论,在他们看来,那是很尴尬的。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每件事情都曾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如今你为了自己选择造成的结果表示不能接受,那么别人就更没办法了。
或许这是种理智而冷酷的态度。但我们确实也太缺少这种态度,并且同时表示人间关系太没温暖。但我觉得温暖不温暖这事,绝对不是嫁祸于人。我一直记得有一句话:“每个成年人心中都有一道伤口。”谁谁谁都是经历过苦难和挫折成长起来的,凭什么你就觉得作为朋友就应该呵护你呢。这其实是一种情感绑架。比如你和你的闺蜜抱怨男友不够体贴的时候,没准她心里想的是“如何搞定我那更年期发作的婆婆”,在这个问题前你立刻变得浮云了。大家相聚时光,简单交流近况,一起享受轻松美好时光,很难吗。
你也许觉得这是一种荒芜,就是那种来自心灵的寒冷感觉,就如大家抱怨的城市病一样:每个人都光鲜亮丽,背后都是疲惫和冷漠。但真的把那些冷漠和负面展露出来就是真实的人生吗?我觉得也未必。你就觉得你可以随时对友人伸出援手,别人就也应该这么对你,听你无休止的埋怨,索求来自朋友的安慰,这本身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啊。
反正人生这条路,终究要靠自己来走,能有价值观相同的伙伴一起走,那不要太幸福,就别一边走一边互相吐苦水,鞋子有多磨脚,包袱有多重,只有自己知道。能一起看风景已经最好不过了。
分类: 暖文章
暖文章
如果爱,何必去想以前和将来
当一份爱幸福地让你不安时,请不要自己推倒它。
我有一对堪称神仙眷侣的朋友。
自从他们俩遇见后,就不可收拾地堕入爱河,从此像两颗甜果一样粘在了一起,上班短信不断,下班形影不离,无声无息地搬到一起并结了婚,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快乐得像两只老鼠。平日里,就是看见他们亲密得一塌糊涂的样子,都让人好生欢喜。
可是过了两年,那个女孩来找我,诉说她的不安。
她问我,你说怎么办,我们这样在一起,真是太没有出息了。
我说,你们这样不快乐吗。
她告诉我,就是因为太快乐了,所以糊里糊涂一下就过了两年,完全不思上进,回想起来,觉得心里慌慌的。遇见他之前,我本来为了升职,准备去年在职研究生的,结果没去,他也没有按原计划出国深造。我们甚至都没有开始攒钱买房子。
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些“上进”呢?
她回答,为了将来啊,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幸福。
犹豫了一下,这个女孩又告诉了我一个秘密,原来,她以前曾有过失败的感情的经历,她为了初恋的男友,放弃了考研,可是他后来背叛了她,这使女孩一度非常疯狂地投入工作和进修,她觉得只有事业,是不会背叛自己的。所以,这一回,她害怕。
我说,让我来给你讲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以前”的。
有一个中年男人,深深地爱上了一个女孩。可是,他有过非常不愉快的婚姻,而且纠缠了整整十年,好不容易离婚了以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再也不结婚了。
尽管这个男人是如此爱这个女孩,他还是不能忘记以前的痛,不敢重新走进伤害过他的,婚姻之门。结果,他选择放弃了这个女孩,继续他的单身生活。
他就这样一直生活在“以前”,直到又过了二十年,他忽然发觉,自己其实是为了之前的十年,放弃了之后的二十年,而那比“以前”更长的时光中,有无穷美与好的可能性,现在也一样变成了以前。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将来”。
有一对很相爱的夫妇,睡在一张简陋的小床上,她枕着他的胳膊,麻了,他忍着,因为不忍心吵醒她,他的腿搁在她的腿上,压痛了,她一动不动。有一天早上,他们相亲相爱地醒来,忽然想,如果有一栋海边的大房子该多好,可以夜晚听着海浪声相拥睡去,清晨听着海浪声苏醒,看彼此惺忪的睡颜,还有一张大大的铺满玫瑰花的床,如果这样,生活应该会更幸福吧。
于是像很多城市中为了将来打拼的夫妇一样,她的心思全放在了事业上,家里变得凌乱不堪,他在外面做事不顺利,回家免不了脾气暴躁。后来,他有了一个到国外发展事业的机会,一去就是五年。她很是寂寞,就与一个同事有了暧昧关系。
好在婚姻这样跌跌撞撞,也维持了三十年。直到两人白发苍苍,银行的存款真的足够去买一栋海边的大房子了,他们却早已不睡在同一张床上。他们为了一个所谓的“将来”,折磨了自己三十年,这本来可以很幸福的三十年。
这不仅只是两个故事而已,我们哪个人不是这样荒唐地在生活着,在“以前”的经验中束手束脚,并同时为着一个莫名其妙的“将来”,诸如五年后的职称、十年后的年假、二十年后的退休计划,三十年后的环球旅行,而说服自己要选择一个默默忍受的现在。
活在以前和将来的人,即便眼下就是唾手可得的幸福,他们也不会安然捧起,他们会把这幸福延迟到“将来”才觉得安全,或者让“以前”来置疑这幸福。人的快乐,都是自己推倒的。
格式塔疗法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让人关注此时此刻。这也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活在当下,如微尘般聚散的世间,每一刻都无常变幻,包括你自己。你所拥有的,不过当下而已,所有对昨日和明日的思虑,都是妄念。
我对这位朋友说,当你觉得快乐的时候,你已经忘记了以前和将来,何必再去想起。昨天已然过去,明天和今天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三餐一眠,还能“上进”成怎样,难不成一日六餐不成?
在从生到死这个无稽的过程中,我们只活一天,若这一天有爱,那便已是永远。
你是失陪族吗
好莱坞有一部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做律师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常常答应了儿子的事情而无法兑现。在儿子生日那天,当父亲再次因为公务而失约之后,失望的儿子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心愿,希望父亲以后再也不说谎。
谁知愿望成真,平常巧舌如簧的父亲,突然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心直口快,许多该恭维几句的时候,竟不由自主地对每个人的缺点直言不讳。更可怕的是,作为辩护律师,他往往是要隐瞒或误导对委托人不利的事实,但上了法庭之后,他却一股脑地坦承了被告的所有罪行。
直到最后,父亲才发现了儿子许愿这个秘密,他也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埋身于工作之后,对于家人的忽视。
这是一种浪漫化的艺术警觉,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四年的异地高校教育之后,而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留下一大批空巢老人。不用说“常回家看看”,即使是每天守候在家的伴侣和孩子,对于很多起早摸黑的上班族来说,也只是匆匆见上一面。
人人都忙于工作和事业,没有时间再陪伴家人。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激烈的运转过程中,而慢慢变成了“失陪族”。
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绝不仅仅是一个比喻。现在全世界行人的走路速度真的是越来越快了——统计显示,近10年城市里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已经提高了10%。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比如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深圳等地,许多都市人几乎都是“小跑着”穿越大街小巷。
尽管算起来,汽车的普及减少了许多的交通时间,电脑的性能提升也减少了很多工作的时间,洗衣机让人不必再天天动手洗衣服,手机和电邮也节省了交流的时间……看上去,我们已经可以轻松实现惬意的生活了。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是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人们可以通过高节奏生活来换取更多物质时,许多人便“乐此不疲”地四处忙碌起来,到后来忙碌就像一场关于生存的竞赛,欲罢不能。
“我很忙”成了众多职场人士的口头禅,可是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太多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那只能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根据2011年的公开数据,中国的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为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很忙”之下,现代的三口之家本身的关系也正日渐疏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天晚上,爸爸带着满身的疲惫下夜班回家,想休息一下,这个时候,他看见儿子正靠在门口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你一小时能挣多少钱?”儿子问。
“我一个小时挣20元。”父亲纳闷地回答。
儿子走进房间,拿出20元钱,“爸爸,我这里有20元钱了,可以向你买一小时的时间吗?明天你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饭……”
很多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不知什么时候,孩子突然就长那么大了,然后回想过去那么多年的生活,突然就满是遗憾。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家的观念就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与很多西方国家都有极大的不同。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自魏晋以来,中国就提倡以孝治天下,家族礼教最重要的也是孝。但这种传统,却在一种日益同化的功利观念中,而渐渐与工作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有个朋友在下乡搞远教的时候,他的领导对他说起工作和家庭的关系。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男人应该抱着工作和事业过一辈子,而不是耗在家庭上……你要记住,没有事业的人生是空白的,而没有家庭的人生,只是遗憾的。”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必然选择家庭,因为“工作可以再找,家庭是唯一的”。家庭和工作,就像天平两侧的砝码,孰轻孰重,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重量。两者都要为对方做一定的牺牲,但一味地牺牲某一方面,后果都是得不偿失。
而对于个人来说,在当下的社会观念中,忙碌反而比天伦之乐更成为了一种慰藉。美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忙碌让人有自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忙碌着,就意味着他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也更有可能创造着社会财富。换言之,他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其实也是很多人“不忙装忙,无事瞎忙”的原因。
很多女性本可以在家安心地带孩子,但因为在结婚后,老是要花丈夫的钱,感觉就像占了别人多大的便宜,甚至容易被公公婆婆数落,所以为了尊严,还是要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女性来说,这也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如果自己把时间都用在了家庭,那以后要是感情出现了变故,只会显得自己的脆弱。所以不得已还是需要努力工作,经济独立。
记得某集团的董事长黄鸣,以前曾到多所大学讲课,接受过上百次的提问。但其中有一个学生的问题,却把他问倒了:“你是否只想着自己的事业,关心过家人没有?知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呢?他们过得好吗?”
“所以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事业与家庭选择两难的问题,人生有很多的无奈,这就是其中一份很难回避的无奈。在觉得对不起家人的时候就多抽一些时间来陪陪他们,尽量多和他们在一起,在觉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就加大工作上的投入,玩一种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黄鸣这样写道。
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感情都有限,黄鸣说他到了年届50的时候,才第一次有了这种人生缺憾的思考。那更多的人,是否能思考得更早一些?也许只是每个月抽出一天的时间,提前一点时间下班,去陪伴一下失陪已久的家人。
毕竟,有家有爱,才有真正的成功。
你在恋爱还是逃避
什么是爱,我和他的算不算爱?
太多类似的问题,问题比爱本身更被重视。
爱是漫长的路,前后左右很多方向,容易停步或者迷路,不进则退。
真正的爱是双方心智上的进步,很多人还是不明白吧。
有的男人,得到了一个全面型的女朋友,爱他是爱的死心塌地,男人有什么问题总是能够帮着解决,渐渐的男人以为自己找到了田螺姑娘,什么都可以依赖着她,不吃饭知道有人会送,甚至吵架后还会还和小男孩一样气呼呼的跑开。
可怜的女人找了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一遇到问题就会第一时间掉头。
你是在恋爱还是在逃避?
也有比方说,你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借爱情得到暂时的安慰,以为搁置问题便是解决。结果对爱人要求越来越多,因为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总是嫌爱遮掩不够。
要求,失望,埋怨,都会把爱给闷死。
想找个可以安慰的人哄哄自己,逗自己开心,便是所谓的“在一起,无非都是想开开心心”的廉价恋爱价值观。
能找到令自己持久开心的伴侣很走运,可是开心并不等于相爱。有的男人,认识十几年后仍然是能够让自己开心放松的知己,可是这样并不能让两个人相爱。
问题仍然未真正解决,当他未能安慰你全部的不快乐时,你开始觉得他不足够,他不够爱你,或者原来你不够爱他。于是问题有了:我和他算不算爱?什么才算是真爱?
看清楚自己的问题吧:你在逃避成长,借爱情自我包庇,结果当然没出路,一切都是假象。
事实却是你意想不到的:你们从来没爱过,或者早就不爱了,只有同行或者同屋的关系。
爱是迈向成熟的智慧旅程,不是逃避的长大的孩童。看你选择进步还是退步。一切都是选择。
甘愿为你停下的人
你也许也是这样。小学毕业时一团人抱在一起哭的死去活来,中学毕业时拿着留言册到处找同学留言,大学毕业独自静默地走完校园,三两告别的话,此后便了无音讯。人生都是从复杂到简单的忘记,用语言动作来表达丰沛情感,单薄时间支撑起的回忆总不敌前程带来的现实汹涌,于是最后索性独自走一程,再没有了言语。
当初你抱着哭的死去活来的人,现在已经再也想不起姓名;当初怎样也舍不得收起的留言册,在一次次的搬家中也不知丢在了哪里。当初离开大学校园,信誓旦旦说着以后一起打拼的好友,如今只有结婚生子时会礼貌性的电话通知。我们愈渐地封锁起自己,尽一切努力躲开身外的无谓瓜葛,探头探尾的生活里只有自我和自我的前程,也并不认为这样的包裹是可怜。
于是在某个我们认为的成熟时刻,会做出一副冷静沉默的态度,作为对懵懂青春时期玩世不恭与盛气凌人的剥离。对所有争议的事物保持沉默,对天气新闻保持沉默,对曾经深深爱过的男孩子保持沉默。是知道很多事情,再多的努力也无法改变分毫。成长成熟以后才能懂得的静默力量,从此变得不善言语起来。于是,每一天都有了新的改变,自己与自己抗衡斗争而已。
然而你懂得生命的时光越来越短,能真正进入心里的人越来越少。曾经根深驻扎的,也慢慢剥离了根系,浮出了属于你的生活轨迹。在某次习惯性的告别之后,也许就真的再也不见,从此再无任何交集。
又有谁没有经历过这样来不及告别的告别呢。
越来越珍惜起身边的人,那些为了你甘愿停下脚步陪伴的人。
或者,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那个甘愿为你停下的人。
只有年岁愈长,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善良于生活所赋予的良知。正是在青春动荡的时节下,位置是人之相处的起始和目的,日子也渐渐酝酿在日益成长的细致里。如果任何一段旅途,都是一条主动选择或被动带领的道路,那么它承担着的便不该有坚韧静默的调子,我在中学时候告诉过朋友,如果允许,是必定要做甲方的。话语权是任何时候都能主宰生活方向及质量的根基,年轻时我们倾尽全力博得的掌声,不过是为了保持与生活相持的节奏而已。
沈从文先生的这段话,相信很多人听到,也深深感触过,愿以此共勉。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