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上帝不会把所有优点赐给一个女人。
这句话,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性别歧视。上帝也不会把所有优点赐给一个男人啊!也许应该这么说:上帝根本不会把一切优点赐给同一个人。
否则,为什么长得漂亮的人偏偏没有一颗聪明的脑袋,聪明的人偏偏又长得不漂亮,聪明又漂亮的人却又很沉闷?
我们都遇过这些人了:一个天生丽质的女人说话时为什么偏偏会有奇怪的小动作,眼睛不停往上翻,露出一双可怕的眼白来?一表人才的男人,一切条件都很棒,可是,他吃东西时为什么老是发出滑稽的声音?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接近完美的。
爱一个人的优点容易,爱一个人的缺点却万般艰难。有些人偏偏说,爱一个人,也要爱他的缺点。那等于说,你爱一个人香喷喷的一刻,也要爱他臭不可挡的时候。
爱一个人的缺点,得要看看是什么缺点。每个人可以接受的缺点也不一样。有些女人觉得一个男人没有大志向没关系,却不能忍受他的鼻鼾声。有些男人觉得女人只要崇拜他就好了,笨一点没关系。
我们在人生漫漫常途寻觅一段爱情,明知道没有完美的人却还是勇往直前,为的难道是要爱上那个人的缺点吗?不不不。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缺点根本微不足道;只有当爱情褪色的时候,他的缺点才像一个富翁的穷亲戚那样,时刻考验着我们的良心、耐性和价值观。
分类: 暖文章
暖文章
两个好人和他们的婚姻
我的母亲是个非常好的人,自小,我就看到她努力地维持一个家。她总是在清晨五时起床,煮一锅热腾腾的稀饭给父亲吃,因为父亲胃不好,早餐知能吃稀饭。然后,还要煮一锅饭给孩子吃,因为孩子正在发育,需要吃干饭,上学一天才不会饿。
每个星期,母亲会把榻榻米搬出去晒,晒出暖暖的太阳香。每天下午,母亲总是弯着腰,刷着锅子,我们家的锅子每一个都可以当镜子用,完全没有一点油污、油垢。晚上,她努力蹲在地上擦地板,一寸一寸仔细地擦拭,家里的地板比别人家的床头还干净,打着赤脚也找不到一丝灰尘。
我母亲是个认真辛劳的好女人。
然而,在我父亲的眼中,她却不是一个好伴侣。我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只一次地表示他在婚姻中的孤单,不被了解。
我的父亲是个负责的男人。
他不抽烟、不喝酒,工作认真,每天准时上下班,暑假还安排功课表,安排孩子们的作息,他是个尽责的父亲,督促孩子在功课上有所成就。
他喜欢下棋、写书法,沉浸在古书的世界。
我的父亲是个好男人,在孩子们眼中,他就像天一样大,保护我们、教育我们。
只是,在我母亲的眼中,他也不是一个好伴侣,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母亲在院子的角落中,暗暗无声地掉泪。父亲用言语,母亲用行动,表达了他们在婚姻中所面对的痛苦。
成长的过程中,我看到、也听到父亲与母亲在婚姻中的无奈,也看到、感受到他们是如此好的男人与女人,他们值得一桩好婚姻。可惜的是,父亲在世的岁月中,他们彼此的婚姻生活都在挫折中度过,而我,也一直在困惑中成长,我问自己:「两个好人为什么没有好的婚姻?」
自以为是的付出
我长大后,进入婚姻,渐渐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婚姻的初期,我就像母亲一样,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锅子、擦地板,认真地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
奇怪的是,我不快乐;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他也不快乐。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够干净,饭菜烧得不够好,于是,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饭。似乎,我们两个人还是不快乐。
直到有一天,我正忙着擦地板时,先生说:「老婆,来陪我听一下音乐!」我不悦地说:「没有看到还有一大半的地方没有擦!」这句话一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话,在我父亲母亲的婚姻中,母亲也经常这样对父亲说。我正在重演父母亲的婚姻,也重复他们在婚姻中的不快乐。
有一些领悟出现在我的心中。
「你要的是?」
我停下手边的工作,看着先生,想到我父亲,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母亲刷锅子的时间都必陪他的时间长。不断地做家事,是母亲维持婚姻的方法,她给父亲一个干净的家,却从未陪伴他。她忙着做家事,她用她的方法在爱父亲,这个方法是「做家事」。
而我,我也用我的方法在爱着我的先生。
我的方法也是母亲的方法,我的婚姻好象也在走向「两个好人却没有好婚姻」。
我的领悟使我做了不一样的选择。停下手边的工作,坐到先生旁边,陪他听音乐,远远地看着地上擦地板的抹布,像是看着母亲的命运。我问先生:「你需要什么?」
「我需要你陪我听听音乐。家里脏一点没关系呀,以后帮你请个佣人,你就可以陪我了!」先生说。「我以为你需要家里干净,有人煮饭给你吃,有人为你洗衣服……」我一口气说了一串应该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说,「我最希望你陪陪我。」
这个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作了许多白工。
我们继续分享彼此的需要,才发现他也做了不少白工。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爱对方,而不少对方的方式。
幸福的路径
自此以后,我列了一张先生的需要表,把它放在书桌前;他也列了一张我的需求表,放在他的书桌前。
洋洋洒洒十几项的需求,像是有空陪对方听音乐、有机会抱抱对方、每天早上KISS拜拜……。
有些项目比较容易做到,有些项目比较难,像是「听我说话,不要给建议。」这是先生的需求。如果我给他建议,他说他会觉得自己像笨蛋。我想,这真是男人的面子问题。我也学着不给建议,除非他问我,否则,我就只是倾听,顺服到底,连走错路时也一样。
这对我实在是一条不容易学习的路,不过,比擦地板要轻松多了,而我们在需求的满足中,婚姻也愈来愈有活力。
在我累的时候,我就选择一些容易的项目做,像是「放一首放松音乐」,自己有力气的时候就「规划一次外地旅游」。有趣的事,「到植物园散步」是我们的共同项目、共同需求,每次婚姻有争吵,去到植物园,总能安慰彼此的心灵。其实,这也可想而知,原本我们就是因为对植物园的喜爱而相知相惜,一起走入婚姻,回到园子就会回到多年前彼此相爱的心情。
问对方:「你要什么?」这句话开启了婚姻另一个幸福之路。
两个好人终于走上幸福之路。
现在,我也知道父母亲的婚姻为何无法幸福,他们都太执着用「自己」的方法来爱对方,而不是用「对方」的方式爱另一半。自己累得半死,对方还感受不到,最后连对婚姻的期待,也因灰心而死了。
既然上帝创造婚姻,我想,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好婚姻。只要方法用对,做「对方要的」而非「自己想给的」,好婚姻,绝对是可预期的。
找到节奏跟随心走,哪怕前方没有路
二十二岁之前赶着做很多事,现在一样样都慢了下来。
曾经匆忙地想要长大,现在明白过来,“长大”并不只是年岁的增长,或扔掉怀里的公仔,大摇大摆进出成年人出没的场所。有的人到了四五十岁,做出的事依然幼稚。
曾经匆忙地追逐名利,现在明白过来,能带来真正快乐的“名”与“利”,指的是在一定温饱基础上,“受到别人尊重”与“心灵上的富有”。没有这样的认识作为基础,名利只会变成吞噬灵魂的漩涡。多少富人手握黄金却郁郁寡欢,而平凡家庭的善良夫妇,推着他们的早餐车,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与温暖的日出。
曾经匆忙地要和大家一模一样,现在明白过来,大家一拥而上人人称赞的,未必有那么好;又或者,别人展示出来的美好,自己费劲千辛万苦拥有后,往往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找到节奏跟随心走,哪怕前方没有路,也能慢慢踏出条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轨迹。而历史无数次证明,当一个少数派赢得胜利站在镁光灯下,他获得的成功,当初即便不被众人看好,如今却会成为典范。
曾经匆忙地念书,现在明白过来,读研读博是真正喜欢某个学科才去系统地做学问,并不是为了一张学历的纸,或者快点完成读书一条龙的任务。许多人的青春,未曾认真思考,便在熬日子里与教科书共同度过。出来后,高学历高姿态,找不到工作,心浮气躁不断恶性循环。
曾经匆忙地要挤进铁饭碗行列,现在明白过来,“安全感”与“自由”并不矛盾,自由是有能力去选择想要的生活,而安全感,恰恰在于既能跟随心得到快乐,也能用意念指引它。墙总有倒塌的可能,依赖他者,必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没有一个饭碗是铁的,也没有一个人的青春,是注定不动荡的。
曾经匆忙地以为开后门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明白过来,“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和“会骑自行车”,哪怕同一时间到达终点,其实差距甚大。会骑车是一辈子的,想出发就能随时出发,而搭车的人,却把原本学车的时间加倍花在寻找骑车人身上。搭车人看似悠闲,其实有我们不曾知的恐慌;骑车人满头大汗,但大口喝水的时候心安理得,哪怕未曾到达终点,但回过头每段路都充满成就感。况且许多事,越是嫌麻烦越会变得麻烦,越是想快越是快不了。
曾经匆忙地奔赴外面的世界,现在明白过来,远方的风景与美好其实身边就有,只不过是赶路人忘记了停下来。我们急切地要去看看别人的草原别人的树林,从未闭上眼睛看看自己心灵的样子。大家都很忙,于是我们害怕被落单,害怕被认为是慢下来的傻瓜。这辈子忙得都在为别人一个肯定的眼神活着,最终哪怕得到了,发现不是真正的快乐,灵魂没跟上愤怒而迷茫的躯壳,再也找不回来。
曾经匆忙地梦想拥有爱情,现在明白过来,到了一定年纪急着相亲急着尘埃落定,周围人羡慕你的幸福完美,家里人露出满意的笑容,但终于有一天,在夜深人静你醒来,看着身边熟睡的陌生人。一辈子,就这样了吗?在没有拥有真正的幸福之前,自己还没确定,大家都为你确定了。
结婚只是一张纸而已,真正紧紧扣住两个人命运的,是内心的了解与支持。爱情或许不能强求缘分,慢慢来,会来的它自然不会爽约。我们都忘了,在没有成为更好的人之前,不值得拥有更好的人。而且,即便那个人来晚了,没关系,还有一辈子可以幸福。
二十二岁之前赶着做许多事,现在依然在匆忙追赶。
匆忙变成大人并不好玩,但慢下来,享受每一个年龄阶段的独特魅力;匆忙追名逐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荣耀,但充实内心善待他人,当离世前你发现有许多人真心地爱你,那就是最大的骄傲;匆忙跟随大集体并不唯一的路,但与不同的人为友,去了解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与尊重是相互的;匆忙考证把书念完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但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深入探究所喜欢的事物,会带给你一个惊喜的未来;匆忙加入铁饭碗行列并不能带来安全感,但为了有资格胜任一份好工作,不怕吃苦多点历练,无论结果如何,收获是永久属于自己的;匆忙地尘埃落定并不说明幸福是一劳永逸的,蝴蝶展翅之前,需要在黑暗中耐心守候,并经历破茧而出一刹那的痛楚。
也有的,是以前心想着“时间多着呢,不急”,但如今却明白其实要做,就越快越好。
曾经以为担当责任还早,应该还能再有几年“说话不算话”“做事没头脑”,现在要赶快靠谱起来;曾经想着要自己有钱有能力了再去给父母尽孝,现在却发现从此刻做起才不会后悔,当有钱有能力时,或许父母早已无力享受那份孝心,又或许,他们要的根本不是那遥远的以后,而是此刻在他们身边,说说笑笑一起吃最简单的饭菜。
快,有时未必带来好的结果。
慢,并不那么糟糕。
真正的爱
《画皮2》的发布会,所有环节就快结束,我已经做好收工的心理准备,忽然有观众发问:“周迅,现在的你,还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吗?”
我的回答是:“我不一直都是这样吗?”
也不知道是在哪里看过一部关于巴黎的电影。
故事中,年轻的女孩儿曾经拥有完美的爱情和快乐的工作。但一个清晨醒来,意外的车祸带走了她的爱人,她的美好生活到此为止。她把什么都收起来,她试图用工作麻痹自己,也拒绝别人的感情。她觉得,她已经死了。
然后,一个其貌不扬秃头的瑞典同事突然就闯入了她的世界,生活的触觉开始苏醒。旁人觉得她俩不合适,但她觉得,相处是两个人的事儿,舒服与否只有自己知道。在雨中,她带一点也不帅的男主角去探访她亲爱的前夫的墓,在故乡,带他去见自己的奶奶,她要他明白,她的爱不是打发时间。
也许只要一秒、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够了。是的,她说:“一旦你在对方的眼里变得美丽,爱情就亮了。”但爱一个人,她希望他能了解她的亲人、成长和家庭背景,她经历和遭受的一切,她希望他从过去了解到现在……
我记得,最后一个镜头很美。她靠在奶奶家花园的树干旁,望向镜头和未来。她微笑。世界不再是一个小女孩的游乐场,而是一个充满幸福和疼痛的世界。但别忘了,爱最开始成立在你心里的那个样子。
什么是爱?
我在一本书里读到,生活中有那么多未曾言明的东西,以至于我不得不自己去发现这些秘密。死亡、贫穷、痛苦和爱……母亲常说:爱是世界唯一重要的东西。真正的爱,她会补充一句,排除一切虚情假意的真正的爱。但是除了这些简单的形容词,她什么也不肯多说了。
真正的爱,不用再多说了。
发呆的美好
有三十岁的朋友告诉我,他活得很焦虑。社会走得很深,你就会焦虑。能对生活多控制一点,焦虑就会少一点。
一天到晚在饭桌上跟人说话吃饭——说的话跟自己毫无关系,说的都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好消息、坏消息、真消息、假消息都得搁进去——你就是垃圾桶,你盛也得盛,不盛也得盛。搁这么多垃圾,怎么可能不焦虑?
朋友往往会问:那你在家都干嘛?我说什么都没干,发呆呢。
我认为发呆是最轻松最放松的事。尝试把自己脑袋放空,哪怕只有几分钟,其实也挺幸福的。
人生大部分是空白,人忍受不了空白就要往里边填东西,给自己加载。其实最好的事儿就是跟好朋友们一起发呆,有一起发呆的瞬间,说明关系是多么放松。
我们常常在与人接触时让自己撑着,都是怕话掉在地上,话接话,赶快接起来,太累了。
而且焦虑感很大一部分来自不自由。我觉得很多人达到“自由”的状态是在“无能期”:退休了,社会不需要你了,年轻人不需要你了,孩子不需要你了,有人认为这是自由,其实那不叫自由。自由不是被抛弃,而是放弃。
我曾经在西北一个庙门口看到一幅对联:“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我一直在体会着。“在高处立”是说可以站得很高看问题;“着平处坐”,踏踏实实,平等对人;“向阔处行”,就是说心胸要开阔,做事要变通,别走死胡同;存上等心,就是存善良的心,要自律;结中等缘,就是不拒人千里之外,也不零距离接触;“享下等福”,就是说要能吃苦。
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行而正难,思无邪难上加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