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40几岁了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不要因为寂寞爱错人,不要因为爱错人而更加寂寞。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有个懂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没有懂你的人,就自己懂自己。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好朋友是应该相互欣赏的,而不是相互利用的。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饭应该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点一点地做。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凡事都有个过程。不要整日疲于奔命,应该活得从容。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光从容还是不够的,适当的时候还是要秀一下自己,让平淡的日子亮起来。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有时候甚至没有对错。你以为错的,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对的。而你竭尽全力为之奋斗的,却很有可能正是别人摆脱和抛弃的。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生活质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美味佳肴、杯筹交错间如果掩映的是尔虞我诈,则远不如“三五知己坐,淡茶话家常。”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亲情的疏离是切肤的伤痛。淡一些、谅一些、忍一些,会使我们的心宽一些、和一些、暖一些。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对待父母再不可做薄养厚葬的傻事了, 他们那一辈子人受的磨难太多了,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我们的良心。其实大多时候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你的荣华, 每周打1个电话或问他们一个年轻时的故事,然后耐心地听他们讲完,他们就很知足了。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地位和荣誉只不过是一个杯子,而你的修养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东西。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浊水。粗瓷盏里未见得就是白开水,很可能闷的是一盏极品龙井。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事业有成时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事业无成时要让自己更健康。

  如果你四十几岁了,就该明白:您的生活应该是淡定、从容、健康而幸福!

  谨以此文送给正在收听节目的40岁的男左女右们,愿你们拥有更多One Sweet Day。

从25岁以后应该知道的事情

  感谢生活无时不刻地不给我一个猝不及防或者语重心长的耳光,让我得以及时调整策略、态度和方向。

  说实话,到了32岁,还在总结活着的多多少少条规律或者这把年纪应该知道多少多少件事,确实有些老天真。可这并不意味着,到了这个岁数,人就已经活得通透了活明白了,生活还在持续不断地抽打着我们,只是大多数人在这个岁数学会了捂着脸假装没事,把所有软弱的、难看的、欲哭无泪的状态统统藏起来,时时刻刻展现出坚强的、好看的、神勇无敌的自己。毕竟,就连朋友圈里每天都是你转我转奔走相告怎么赢,没人愿意回味自己曾经怎么输。

  只是,我总能清晰想起十年前,我22岁时,住在城郊,早起晚归,挤地铁换公车打一份收入微薄的工,在奔波路上听着陶喆的《二十二岁》想像美好未来的样子,那冲动、那澎湃依然栩栩如生。这十年里,我在每一年生日都为自己总结教训、写下计划。年复一年,成为我个人的传统,它帮助我渐渐聪明、强大,这十年过去,我终于能放胆说:32岁的自己没有辜负22岁的自己。

  这一年,生活的主题依然是寻找上升的空间、感知人际的边界、捕捉相爱的可能,于是,生活也无时无刻地给我一个猝不及防或者语重心长的耳光,让我得以及时调整策略、态度和方向。

  与你分享这些,在爱情中:

  绝不要再做填空的人。都这岁数了,是好是坏都应该学会独立了,傍大款嫁金主什么的,相信你也只是随便说说。所以,爱一个人的诚意就是愿意为对方付出时间。那些只在自己方便时才想起你的人,无论看上去多么好,都只是利用你打发他的无聊。

  必然是不能再纠结这三个不可爱的问题了:你爱我么?你爱我什么?你会爱我多久?

  约会没有超过三个月,不要带给任何朋友见;没有超过一年,不要在一起居住。

  在这个岁数,也许你已经有能力为爱的人做任何事,但,一个张口对你要这要那的人,果断是不爱你的。除非从一开始,你就很清楚,这段关系的基础,是等价交换。

  失恋、被甩、追不上,都是人生财富,教会你自嘲、反省、冷静自处,给予你话题参与社交生活,最不济的话,也能让你学会唱一两首新歌。

  20岁出头的时候我们都想玩,通常玩到27、8岁,就会特别想稳定下来,等再熬到30岁出头,会豁然开朗,可玩可不玩。真相就是这样:感情生活没那么重要,它只是你人生阶段性的安慰剂。

  其实很多人只是打着找真爱的幌子,做尽各种自恋的事。

  这世上总有一个人,很满足你对爱人的一切想像。但那未必就是真爱。真爱的基础是相互欢喜,而不是全然崇拜。

  在人际关系上:

  可以信赖,但不要依赖。依赖往往是无中生恨的开始。

  相信我,到了这个岁数,你已经可以不必忍受。有些东西,不是忍就可以换来的,有些人,不给它厉害它便会持续挑战你的底线。总之,不必忍受,你不会因为忍不了就真的走投无路。

  尽量给所有人台阶下,但不必听信所有的话。

  你相信么?真正愿你更好、为你开心的朋友,不到你朋友圈的30%;而能做到雪中送炭、不抢着锦上添花、更不会落井下石的,在你的朋友圈中不到10%。

  真诚地希望你不要再对人际关系抱过多期望,以为吃吃喝喝的每一顿、条条不落的点赞,就是在为人情卡储值。人情的费用往往比你想象中的昂贵许多,你认为对方举手之劳能为你做的事情,对方可能会觉得那是你爱人和你妈同时落水你去救了你爱人而它帮你救了你妈那么大的恩情。当你需要通过人际关系得到什么的时侯,请直接协商等价交换吧。

  和考验爱人一样,考验朋友也是一起旅行。

  在生活中:

  想买就买,说走就走——我知道你做得到,但你做不做得到,纯享受不较劲、不证明给谁看?

  还是要买一些美好而无用的东西,心情是完全不能用性价比来衡量的。

  少吃一口,受益终身。

  我以前说,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内在。现在补充一句,也没有人在意你的外在是原装的还是改造的。所以如果实在受不了脸上的某一部分该整容就整容吧,也不用遮遮掩掩的。

  鉴于年纪越大越会发现社交的种种不堪,所以我建议你踏实地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认真发展一个独处的爱好。

  坦白地说,活着是靠目标,不是纯靠梦想。

  32岁,还来得及告别习惯的人、习惯的工作、习惯的生活。这是一个羽翼渐丰、人格完整却依然有能力去学习去改变的年纪,去尝试,去转身,去创造,生活还有更多可能,别让你的人生仅剩习惯。

交往的质量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感情投资,这就比较诚实了,我希望人们更诚实一步,在投资时把自己的利润指标也通知被投资方。

  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幸福只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有个哥们有一次带我去看他的女朋友,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公开恋情,我只得假装从他俩旁边经过,看一眼那个姑娘。

  到了地方,哥们拨通了姑娘的电话,我就看见对面走过来一个姑娘,低头看了一眼手机,然后笑着抬起头,到处在寻找着什么。她看到我哥们之后,两个眼睛先是笑弯了,露出了一排洁白的牙齿,接着一直看着我哥们,直到他把她搂入怀中。

  回来的路上,哥们问我,这姑娘怎么样?我说,我不知道你是想玩玩还是想结婚,反正我要是你,就跟她结婚。

  哥们问,为啥啊?

  我说,她看你的时候,感觉她的眼里满满的都是爱。你看过大话西游么,朱茵看周星驰就是那种感觉。

  哥们想了一会也没想起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就开玩笑跟我说:我看你好像一条狗哎。

  幸福只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一年之后,好事将近。

  很多年之前有个人告诉我说,女生喜不喜欢你,你看眼睛就看出来了,当时我一直不理解。直到有一次看大圣娶亲,我说,朱茵演的真好啊,旁边的人告诉我说,她那个时候是喜欢周星驰的,你不觉得,她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撒娇么?

  特别是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朱茵调皮的一眨眼,让我分明的感觉到,她不是在演戏,是在演自己的生活。

  对,自己的生活… …

  可后来的故事却是,她离开了这个男人,嫁人生子,令人唏嘘。

  但当我回过头来再看这一段,还是觉得朱茵满眼幸福的看着周星驰很让人感动,我们惯于看到这样的开始,却不想,上苍却给安排了一个猜不到的结尾。

  就好像:周迅说,我非大齐不嫁。刘烨说,我非谢娜不娶。姚晨说,最适合我的那个人是凌潇肃。文章说,我从来没觉得我自己有多牛,我唯一觉得我最牛的事就是我的老婆叫马伊琍。

  又好像身边的他,她,和自己。

  当我们在岁月中回首时,很多人为当年这样的言语感到羞愧和自责,可是,人生中那么多无可奈何我们都渐渐变得坦然,又何必为了当年的真诚和勇敢而耿耿于怀呢?

  毕竟,你遇到了那么一个人,让你的眼神都投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不知不觉的岁月里,我也从毛头小伙,到了该婚嫁的年龄。身边的好友也陆陆续续结婚了,这着实让父母和钱包都紧张了起来。但对自己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担心,担心就那样平平淡淡的结婚,潦潦草草的过完了一生。

  特别是看到两个相识不到一百天的人就要结婚,还在婚礼上鬼哭狼嚎地称对方是自己寻找多年的真爱时,总是被他俩的演技所感动,总觉得演技如此接近的两个人,应该是寻找多年的兄妹才对。

  然后内心就被一种莫名的失落所湮没。

  直到有一次,还是陪我看大话西游的那个哥们给我打电话,说他有女朋友了,准备结婚了。

  我问,她看你的时候也跟紫霞仙子看孙悟空的时候一样么?

  他说,没有啊,我俩就是觉得特别适合结婚而已。

  我问,什么是特别适合结婚啊?

  他琢磨了一会,说,就是俩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不会感觉有什么特别的,也没什么话说,但是少了一个人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我说说这算哪门子适合结婚啊?

  他立刻反驳我说,反正恋爱的终点是床,大家殊途同归,你那么矫情干嘛。

  他的人生观永远都像是狗血一样,能浇灭一切天灵灵地灵灵。

  后来,去他家吃饭,大家入席坐定,女主人突然神情很恍惚,好像在桌子上找什么,哥们瞥了一眼立刻站起身向厨房走去,还没等我明白过来,他拿了一把筷子过来,原来是忘了拿筷子了。

  他拿出一双筷子递给女主人,女主人码了码筷子,看了看满桌子的菜,从眼神里迸出一种现世安稳的幸福感。

  那一刻,我才理解他说的特别适合结婚的含义。

  原来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种选择。真爱是一种幸福,安心也是一种幸福,或许还有好多好多的选择,因为我们没经历过,或者我们没注意过,就让它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但它一直是存在的。

  所以后来,也渐渐对生活变得勇敢而乐观,希望自己的幸福,用一种属于它的方式出现在我面前。

  这不是神经病,是理想。

  所以今天,觉得所谓的经典电影,就是当你经历过一些事之后,回过头来再看,总有一些台词,一些场景,触碰了你内心最敏感的部分。

  比如紫霞的一个眼神,就让你想起好多一起走过的人,好多一起经历的事。

  前尘衮衮,后事如烟,谁会在你的心底留下一滴眼泪,谁又会为你披上金甲圣衣,我不知道。

  但幸福只会迟到,永远不会缺席。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像少年一样去爱,像成人一样克制

上学的时候,我曾经交往过一个女朋友。有一天我半夜从梦中醒来,突然无比的想她。那时候手机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我的思念自然无从寄托。在床上瞪了一会儿眼睛以后,我跳起来麻利地穿好衣服,出门去找她了。尽管第二天上早自习我就能够见到她。

那时候我以为了方便学习的名义在外面自己租房住,所以也不会遇到宿管大爷这种有时会阻碍我的人物,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

出了门才发现外面下着大雪,地上已经有着厚厚的积雪,天空中雪花还如筛灰一般落下。但心怀着爱情的炽热,我丝毫没觉得冷。北方下雪的冬夜格外寂静,此时已经是凌晨两点以后,街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我自己踏在积雪上的声音格外清晰。

我穿过那条横穿这个小县城的街道,来到我当时女朋友家的楼下。

然而我什么都做不了,楼门紧锁,况且即使开着我也没勇气在半夜里去挑战她母亲的忍耐度。

于是我在楼下冒着大雪站了一会儿,抽了一支烟,惆怅了一阵子之后,就顺道拐去了网吧……

直到很久以后,时过境迁,那女孩已经再无联系,而我也不是那能半夜扛住风雪的鸡血少年,我才领悟自己当时的心态。

那不过是一种表演罢了,除了把自己感动一下,制造一点自己痴情的假象,一点意义都没有。

在感情中,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掏心掏肺,所做所为能够感天动地,闻者伤心,见者叹息,为什么偏偏感动不了你?我们总是容易用一种自虐的方式制造出一种痴情的假象来使得自己站在感情的道德制高点上,获得一种畸形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其实无论是雪夜去对方家楼下站会儿或者是冒着大雨给她送一杯奶茶什么的,自己回想起来往往觉得如乔峰大战聚贤庄、关羽千里走单骑一样壮怀激烈,而对于对方来说,一杯奶茶就是一杯奶茶,无法承载起你想要在上面寄托的山崩地裂的情怀。

少年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满腔爱意表达出来,而结果往往是陷入表演之中而不自知。所以两个人的记忆才会出现偏差,那些你觉得刻骨铭心的过去,对方往往没有同样的感觉,甚至茫然不知。

好比大夏天里你穿越半个地球带着一件皮大衣送过来,然后霸道地给对方穿上一样。对你而言你付出了很多,但是对方根本不需要啊。

在你的记忆中,你漂洋过海翻山越岭送温暖,不说东西,光这份心就可鉴日月,感动天地,可在对方的记忆中,是有个傻子千里迢迢地赶来添堵。

当然我们都有矫情的时候,在一起的时候,适当来一场互相配合愿打愿挨的表演也有益身心健康,有助感情升温。但一定要记住,这种事儿其实双方都该心知肚明,一方知道自己是恃宠而骄,提出的要求也恰到好处,对方也乐意配合完成,之后大家皆大欢喜。

我现在极力使得自己避免陷入这种表演之中,向别人表演自己的感情,表演自己的情绪,表演自己的伤悲。

大家都很忙,谁也无暇去感受你的伤悲,也没空替你去传播。何况即使有人愿意听你的伤悲,也不过是增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即使真的伤悲,那也埋在心里吧。说出来,在意的人听了心痛,不在意的人不会在乎,厌恶你的人拍手称快,那又是何必呢。

成长的标志是懂得克制自己。

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表演欲,克制自己的喜欢。

少年时候,喜欢一个人恨不能把她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她刚说冷,我这边心里已经结冰了,她说难过,我立难过地比她还难过,唯恐无法将自己的爱意表达出来。

那时候好年轻,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肆意地燃烧和挥洒,相信有天真不变的感情。

所以尽管前文都在批判那时候的矫情,可我真心怀念那些过去的时光。可是再也回不去了不是?

每天早上匆匆行走在北京,个个脚下生风,走向一座座大楼,然后做一堆无用的方案,拿一点点微薄的工资。

说到底,没那个时间和精力再去玩那矫情的把戏。

这个时候的喜欢,更应该是一种相互的支持和陪伴以及包容。

年少时候我们之所以如焰火一样释放自己的感情,除了那时候我们年轻有精力很闲以外,也是我们无法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想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去影响他、改变他。

而事实上,谁也无法承担起另一个人的价值寄托,只有做一个独立、有价值的人,才能真正学会去爱另一个人。

也千万不要尝试改变另一个人,这注定是徒劳的。

做自己就好,爱情的真谛在于相互的吸引、志趣相投的同行,而不是追逐和依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