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那年你曾二十三,一年前大学刚毕业的迷茫清晰如昨,身边的人一个个或拿到考研分数,或打包行李准备出国,或收到工作录取通知,你呢?呆企鹅一只,两手空空,茫然地站在十字路口。没有任何计划,每个人急匆匆地奔向前程和你擦身而过,有的还用力撞你一下。他们嘲笑你可悲,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最傻了。怎么办?你摇摇头,没办法。

那年你曾二十三,自由却无所事事的日子其实很恐慌,决定跟随大部队投简历找工作。你曾以为自己独一无二,曾以为做任何一行,只要乐意就能弄他个惊天动地来。结果呢?连车都没挤上,远方只是个笑话。一封封杳无音讯的求职件,你终于明白“石沉大海”这成语多形象。偶尔的面试机会令你激动地夜不能睡,上阵西装领带一样不少,可回家后接二连三委婉的拒绝信,夜深人静不禁怀疑自己是否真是浪费地球能源的垃圾。你终于可以不上学,过睡到自然醒的日子,可是比任何时候都恐慌。怎么办?你摇摇头,没办法。

那年你曾二十三,第一笔工资换来的不是为自己独立的骄傲,却是进入社会的疑惑。老天开眼终于找到工作,松了口气,这年头要证明自己是有用的社会人真难。像模像样上班去,做什么都正能量满满,一有活干就两眼放光。可不多久便有人站出来善意提醒,上个班别搞得跟啥似的,职场规则?简单!听老板的话,大家都是给别人打工,逢场作戏认真你就吃亏了。可你不信,依旧两眼放光卖力干活,却发现没人把你当回事,而且多做多错。小卒子过了河自身难保还想着要吃对方王,大家看着好戏呢,你犹豫了。后来,未来姑且找到了,可你自己怎么变了?你摇摇头,没办法。

那年你曾二十三,那些社会上的东西不断袭来,一路行囊越来越轻,你以为这样才会越走越远。当初向往无比的大城市,此刻的你走在最繁华的街上,自以为征服了它。可是啊,为什么一点也不快乐!不出一年,你变得怕死怕做错事被老板骂怕和别人不一样而被同事议论。你渐渐弄丢了自己,最后只剩下赶路的光鲜躯壳。怎么办?你又摇摇头,没办法啊没办法,连自己变成陌生人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年你曾二十三,路很长夜很黑,谈着似乎有未来却不知道能不能走到最后的爱情,拼搏着似乎可以成真却又模糊不清的梦想,去过些地方却依然是世界的陌生人,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也没人真的在乎你想要什么,他们只期待你像棵小草,风吹到那里就落地生根,别问别想别去有欲望。“没办法”成了口头禅,你已经不去思考怎么办,就顺着大家的要求吧。

二十三岁这一年,你过得不好。在简历里,在父母眼里,在周围不相干的人眼里,你却过得很好。

那可爱的二十二岁好似前世,你已不再那么“二”了简直是成功人士。“同事”不再习惯地口误成叫了十几年的“同学”,你不再留时间给自己,标准形象就是拎个包捧着星巴克杯子马路边手一招,小孩叫你叔叔或者阿姨你不再心碎,想做的事情好玩的念头不再那么多,眼里只有报告中的指标。曾经的你,每天过得都可以写成本书来,喜怒哀乐起起伏伏;现在每天基本差不多,一整年日记本浓缩成口袋型的小方格日程表,相由心生整张脸也老了好几岁。

你终于学会了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会妥协学会抱怨,明明丢了自己,却把一切归咎于别人归咎于社会归咎于世界。

我们都这样变成大人的吧?一路走一路丢,就像《蓝色大门》里的那句话,“最后剩下什么就变成了怎样的大人。” 坐在下班高峰的车里,看着夜幕下连成一长串的车灯之海,惊醒过来,原来二十三岁是场噩梦。

突然又笑了出来,怪不得这一年都不快乐,无论是加入找工作的大军队,是朝九晚五夹起尾巴听话,还是做一个大家心满意足的靠谱成年人,那都不是自己啊!不过是虚荣心罢。原来老话说得对,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办公室门口有块广告版,上面写着“人生是一场表达,管他有没掌声。” 你是谁,这是必须死死守住的。哪怕不会哭的小孩没糖吃,内向的人交不到很多朋友,不会说谎做人老实成不了大事,你是谁?你过得快乐吗?这些才是走向远方的起点。

反正,一切会过去的。嘘声也好,掌声也好,都会过去的,都只是耳旁风。最后,只有一句话将伴随你从头走到尾——“在这个世界上你想怎样地活过?”

二十四岁,重新回答这个问题还不迟。

不要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

  如果遇到人生重大问题,我很少问别人意见,都尽量自己去找答案,除了思考、研究、观察、实验之外,我还会大量看书、上网搜信息,让自己成为自己问题的唯一解答者。
  当我成为作家与老师后,每天被成百上千的问题包围,问题包括:我该去考研还是去找工作?我该选择在家乡还是到大城市?我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工作,还是听爸妈的话去考律师?我该选择娶A还是娶B?我明天要考广告学,请问我该读哪些书?我该怎么让自己有成就?我要如何一天读一本书?……
  所有五花八门的问题,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种:就是他们不相信自己能百分之百决定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做全权的决定。害怕自己做的决定会有错、会受伤、会失败,所以拿着自己的问题到处去问别人,病急乱投医,到处拿别人的药方来医自己的病,就像是拿着指往别人家的地图在找自己回家的路一样的荒谬。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场大学演讲之后,有位学生兴冲冲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下个月就要去巴黎了,你能告诉我你对巴黎的看法吗?”我还记得当时我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看着她说:“天啊,这是你第一次去巴黎,你怎么舍得把你对巴黎的‘首度定义权’交给我?你拥有最宽广、对巴黎探索后的首度定义权,这是你生命专有的,不该让任何别人的看法阻挡在你与巴黎之间!”
  “创意”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命的主动、积极、自主、负全责的态度,“创意”不是某类行业、某项职业或是某种环境,不要做一个“老跟别人要现成答案” 的人,这样就像“老吃成药却不自己想办法改善体质”,久了自己都失去自愈力。我当然也希望读者、学生也都是自己探索答案的主动者,如果我轻易地给了答案,就剥夺了他们探索的乐趣——这包括跟我要现成书单。
  要我在书上签一句座右铭的读者,如果当场时间允许,我都会苦口婆心跟他们说:“自己的书单得自己找,因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专长是什么、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人生打算往哪个方向发展,你得自己去从第一本有兴趣的书开始读起,然后从这本书再去延伸阅读下一本书……你得有自己的图书分类系统,就像你无法搬一堆不适合你家风格的家具往家里放,你得清楚知道你自己的体质,为自己点菜,而不是照本宣科吃别人推荐的东西。”
  千万不要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请做自己生命的拓荒者、先锋部队,请去探寻自己知识与智能的上游,如此你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走出不一样的第一步。

你不努力你有什么好抱怨的

  你不努力,何谈成功?当你自以为很努力时,请看更努力的人;当你觉得命运不公、老板刻薄时,请问你在各方面的能力是否都超越了你的竞争对手?如果没有,那一定还有提升空间。
  最近有一条消息各位可能也都看到了,受到了很多年轻的学弟学妹的敬仰。这位现年28岁的华科本科的校友获得了湖南大学的木土工程教授职位。24岁毕业那年,他留美读博,3年后毕业,去了美孚做高级工程师。随后作为国家千人青年计划,回国取得了这份殊胜的成绩。一般来说,国内一流大学的年轻教授普遍也在35岁至上,不少40岁以上的大学教师还只有副教授职称。这位校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虽然和其在美国留学发表的顶尖学术论文直接相关,但这等实力却有赖于本科的积累和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
  他自己在日志中写到:“我把大学时取得的成绩归结于我的努力,现在我都非常肯定地说,我当时花在学习和思考上的时间,比99%的同学都要多。”每天早上7点就去自习室,经常晚上10点才离开自习室,双休日也是如此。在华科这样的学生多不多?就我亲身经历来说,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我作为一个拖后腿的校友引以为豪的华工学风!
  成功的人必然有共同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定有勤奋、刻苦;如果不够努力,就不该抱怨。即便你的命运、运气不够好,但如果你足够努力,一定会有所获得。更进一步讲,任何命运多舛的人,都能有这位28岁校友的刻苦精神,你在财富、地位和各方面的收获一定不会差!当你自以为很努力时,请看更努力的人。
  以下就是要与你分享的一些提升空间中可以帮助你做到的事情:

  1、规划比努力更重要
  同样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结果很不相同。有些人学习很刻苦,但最终却找了非常普通的工作。反过来,23岁的本科毕业生在投行能获得年薪25万美金的报酬。这其中除了运气不谈外,规划也很重要。就像我自己来说,我自认为运气还算好的人。在华科,像我这样四年时间里累计学习时间不到10小时的,占比不到3%。70%以上的大学同学,每周至少有10小时的自习时间。一方面是专业性质的问题,一方面是学习态度。但比较幸运的是,我找的这份工作从收入、对职业长远发展来看,在当年毕业的几千人里,应该也排得上前3%。这和个人的规划、方向选择很有关系。如果你的方向错了,所耗费的努力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浪费。这也是我常常劝导身边同龄人,以及希望为学弟学妹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创办实习联盟等计划的目的。

  2、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很刻苦
  由于现前项目基本上都是和外资投行合作,渐渐就会感到自己混得很糟糕。也正如以前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里所描述的那般,23岁毕业就年薪25万美金,工作10年250万美金,公司老板作为最高的打工者,年收入往往超过1亿美金。是不是真的?据我了解,我们在香港的那些投行客户,刚毕业的人,如果运气好,做的项目能很快上市,年收入不会低于20万美金。在这种环境下,虽然自己混得很差,但必然会慢慢觉得,什么500强,咨询公司都是浮云。但反过来一想,自己又有何能耐抱怨?别人是全球顶尖高校,并且本科、高中都是最顶尖的,自己只是中国的普通一流高校;别人英语听说读写和美国人一样,自己写的报告却常被律所笑话;别人一周7天,每天至少工作14小时,一周至少工作100小时,偶尔一个月不停加班就感到累;别人冒着今天狂加班,明天就要卷铺盖走人的境遇,自己却还能经常接到猎头电话,考虑哪儿更安稳。虽然投行的人也有许多不足,比如他们根本不懂行业、思路不清、想当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背景实力、刻苦精神、抗压能力都是最好的!任何还在抱怨的年轻人啊,如果你的业余时间和工作上浪费的时间能够像他们这样充分利用起来,我想在25岁时拿到20多万年薪,绝对是轻而易举!
  问题是,多少人在和我一样抱怨时,丝毫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足够努力?多少人把大部分的闲暇时间用来做什么呢?看电视、连续剧、刷那些大部分没有营养的微博资讯、逛街买那些打折的奢侈品、一下午耗费在淘宝网,更多的男生则通宵达旦的网游。实在讲,大家都活得很累,打游戏、不眠不休看电视剧,也很耗费精神。同样在耗费精神、体力,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还不够努力的我们,还能抱怨什么?

  3、珍惜你的福报
  在努力、规划之外,确实存在不可思议的决定因素,把这种因素称之为运气、机遇、概率事件等等都行,但没人可以解释这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因为这是超自然的。就像我们常常会说,他运气太好了,他命太好了,可是你知道吗?李嘉诚先生直到今天都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坚持每周至少看1-2本书。试问,我们多少年轻人一年到头看的富有营养的书,超过了10本?我承认,我没有。那不看书也罢,多少年轻人每周至少花5小时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英语?我承认,我没有。因此,今天我能获得这些,我不敢再有什么抱怨。记得在看那部电影中有位28岁MIT动力推进专业的博士,就是他发现了整个公司所有人都没有发现的模型漏洞,引发了次贷危机。一位工作了20年的金融分析师,花费几周时间没有发现的漏洞,被这位MIT导弹学博士在几小时内发现了。这是巧合吗?这就是专业知识。在这部影片中更有意思的情节是,当这些年轻人把问题报告呈现给领导看时,领导说他自己看不懂。因为不学,因为越往上的人,有时候专业能力真的越退化。
  当然,这世间也有不少所谓的富二代,这些好命的年轻人中固然有优秀的,但也有一些败家子。有人说,这是命运,但这也可以归纳为运气、福报。不管福报有多大,我相信“世间福报都是有漏的,总有用完的一天。”
  运气不会永远那么好!一生好运的人,通常必然具备了成功人士必备的因素。

富翁的穷亲戚

  有人说,上帝不会把所有优点赐给一个女人。
  这句话,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性别歧视。上帝也不会把所有优点赐给一个男人啊!也许应该这么说:上帝根本不会把一切优点赐给同一个人。
  否则,为什么长得漂亮的人偏偏没有一颗聪明的脑袋,聪明的人偏偏又长得不漂亮,聪明又漂亮的人却又很沉闷?
  我们都遇过这些人了:一个天生丽质的女人说话时为什么偏偏会有奇怪的小动作,眼睛不停往上翻,露出一双可怕的眼白来?一表人才的男人,一切条件都很棒,可是,他吃东西时为什么老是发出滑稽的声音?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接近完美的。
  爱一个人的优点容易,爱一个人的缺点却万般艰难。有些人偏偏说,爱一个人,也要爱他的缺点。那等于说,你爱一个人香喷喷的一刻,也要爱他臭不可挡的时候。
  爱一个人的缺点,得要看看是什么缺点。每个人可以接受的缺点也不一样。有些女人觉得一个男人没有大志向没关系,却不能忍受他的鼻鼾声。有些男人觉得女人只要崇拜他就好了,笨一点没关系。
  我们在人生漫漫常途寻觅一段爱情,明知道没有完美的人却还是勇往直前,为的难道是要爱上那个人的缺点吗?不不不。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缺点根本微不足道;只有当爱情褪色的时候,他的缺点才像一个富翁的穷亲戚那样,时刻考验着我们的良心、耐性和价值观。

找到节奏跟随心走,哪怕前方没有路

二十二岁之前赶着做很多事,现在一样样都慢了下来。

曾经匆忙地想要长大,现在明白过来,“长大”并不只是年岁的增长,或扔掉怀里的公仔,大摇大摆进出成年人出没的场所。有的人到了四五十岁,做出的事依然幼稚。

曾经匆忙地追逐名利,现在明白过来,能带来真正快乐的“名”与“利”,指的是在一定温饱基础上,“受到别人尊重”与“心灵上的富有”。没有这样的认识作为基础,名利只会变成吞噬灵魂的漩涡。多少富人手握黄金却郁郁寡欢,而平凡家庭的善良夫妇,推着他们的早餐车,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与温暖的日出。

曾经匆忙地要和大家一模一样,现在明白过来,大家一拥而上人人称赞的,未必有那么好;又或者,别人展示出来的美好,自己费劲千辛万苦拥有后,往往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找到节奏跟随心走,哪怕前方没有路,也能慢慢踏出条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轨迹。而历史无数次证明,当一个少数派赢得胜利站在镁光灯下,他获得的成功,当初即便不被众人看好,如今却会成为典范。

曾经匆忙地念书,现在明白过来,读研读博是真正喜欢某个学科才去系统地做学问,并不是为了一张学历的纸,或者快点完成读书一条龙的任务。许多人的青春,未曾认真思考,便在熬日子里与教科书共同度过。出来后,高学历高姿态,找不到工作,心浮气躁不断恶性循环。

曾经匆忙地要挤进铁饭碗行列,现在明白过来,“安全感”与“自由”并不矛盾,自由是有能力去选择想要的生活,而安全感,恰恰在于既能跟随心得到快乐,也能用意念指引它。墙总有倒塌的可能,依赖他者,必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没有一个饭碗是铁的,也没有一个人的青春,是注定不动荡的。

曾经匆忙地以为开后门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明白过来,“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和“会骑自行车”,哪怕同一时间到达终点,其实差距甚大。会骑车是一辈子的,想出发就能随时出发,而搭车的人,却把原本学车的时间加倍花在寻找骑车人身上。搭车人看似悠闲,其实有我们不曾知的恐慌;骑车人满头大汗,但大口喝水的时候心安理得,哪怕未曾到达终点,但回过头每段路都充满成就感。况且许多事,越是嫌麻烦越会变得麻烦,越是想快越是快不了。

曾经匆忙地奔赴外面的世界,现在明白过来,远方的风景与美好其实身边就有,只不过是赶路人忘记了停下来。我们急切地要去看看别人的草原别人的树林,从未闭上眼睛看看自己心灵的样子。大家都很忙,于是我们害怕被落单,害怕被认为是慢下来的傻瓜。这辈子忙得都在为别人一个肯定的眼神活着,最终哪怕得到了,发现不是真正的快乐,灵魂没跟上愤怒而迷茫的躯壳,再也找不回来。

曾经匆忙地梦想拥有爱情,现在明白过来,到了一定年纪急着相亲急着尘埃落定,周围人羡慕你的幸福完美,家里人露出满意的笑容,但终于有一天,在夜深人静你醒来,看着身边熟睡的陌生人。一辈子,就这样了吗?在没有拥有真正的幸福之前,自己还没确定,大家都为你确定了。

结婚只是一张纸而已,真正紧紧扣住两个人命运的,是内心的了解与支持。爱情或许不能强求缘分,慢慢来,会来的它自然不会爽约。我们都忘了,在没有成为更好的人之前,不值得拥有更好的人。而且,即便那个人来晚了,没关系,还有一辈子可以幸福。

二十二岁之前赶着做许多事,现在依然在匆忙追赶。

匆忙变成大人并不好玩,但慢下来,享受每一个年龄阶段的独特魅力;匆忙追名逐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荣耀,但充实内心善待他人,当离世前你发现有许多人真心地爱你,那就是最大的骄傲;匆忙跟随大集体并不唯一的路,但与不同的人为友,去了解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与尊重是相互的;匆忙考证把书念完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但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深入探究所喜欢的事物,会带给你一个惊喜的未来;匆忙加入铁饭碗行列并不能带来安全感,但为了有资格胜任一份好工作,不怕吃苦多点历练,无论结果如何,收获是永久属于自己的;匆忙地尘埃落定并不说明幸福是一劳永逸的,蝴蝶展翅之前,需要在黑暗中耐心守候,并经历破茧而出一刹那的痛楚。

也有的,是以前心想着“时间多着呢,不急”,但如今却明白其实要做,就越快越好。

曾经以为担当责任还早,应该还能再有几年“说话不算话”“做事没头脑”,现在要赶快靠谱起来;曾经想着要自己有钱有能力了再去给父母尽孝,现在却发现从此刻做起才不会后悔,当有钱有能力时,或许父母早已无力享受那份孝心,又或许,他们要的根本不是那遥远的以后,而是此刻在他们身边,说说笑笑一起吃最简单的饭菜。

快,有时未必带来好的结果。

慢,并不那么糟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