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表扬的巨大区别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10年里,一直与她的团队研究夸奖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研究,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
  
  表扬容易让人变得脆弱。鼓励使人培养进取精神。表扬是夸奖其天分。鼓励是夸奖其行为。

为你送上独一无二的祝福

  每年过年,我都很期待收到N的短信,因为那是独一无二只发给我一个人的祝福,而且,我知道这条消息不会在年三十至年初三任何一个享受假期或者与家人团聚的时候收到,它往往出现在上班第一天,心里依旧带着年味,手头却有了充裕回复的时间。
  
  十多年前,N是我的同事,那个年代,千万级别的媒介客户不像现在这么普及,N手上有4个千万以上的客户,是毫无疑问的业务大咖,他的客情关系维护几乎是行业里的样本。
  
  当年的手机时代,N和我讨论过年发短信的规则:
  
  第一,不要群发。那种没有称呼不带落款从网上摘抄的段子必定湮没在海量信息中,不会给人留下多少印象,甚至,假如别人没有存你的手机号,便陷入了“猜猜我是谁”的困惑中,微信时代也一样,如果对方没有设置你的备注信息同样不知道这条千人一面的消息是谁发的。
  
  第二,最好别在年三十到年初三之间发。多少人跋山涉水只为回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最大的体谅不是送祝福,而是不打扰,或许有人觉得在家人面前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是朋友多混得好的佐证,实际上,靠发短信维系的关系往往算不得太近,至少没近到抄起电话直接问候的程度,所以,体贴比殷勤更重要。
  
  第三,别发太长。那种“送你九个祝福”的段子,大部分人都没有耐心看到第四个,真诚简单,反而印象深刻。
  
  说完这些,我请N再教我点给客户发短信的技巧,他坏笑着露出一口白牙:“小姑娘不要老想着技巧啊捷径啊,最大的技巧是用心,就像最高的情商是待人真诚一样,越往后你会越明白。”
  
  也正是那一年,我收到了他的第一条过年短信:“筱懿,人生是一棵爬满猴子的大树,向上看都是屁股,向下看全是笑脸,新的一年,愿你看到更少的屁股更多的笑脸,当然,不看尽屁股,怎能看到笑脸,哈哈。”落款是他的名字。
  
  当时,还是老板行政助理的我会心微笑,这条消息发给初入职场的姑娘,励志而不鸡汤,说到我的心里。
  
  于是,开年上班,我问N上哪儿找到这么多特别的内容给每个人写不一样的祝福,N说,这可不是临时找的,大约过年前一个月,就准备短信的内容了,预备发给哪些人什么话,事先想好编辑好,存储在手机里,过了初三再发送。
  
  短信要么不发,要发就认真发。
  
  他说,思考信息内容的时候,也是梳理人际关系的机会,想起与这个人的点滴交往和情分,各种感触涌上心头,落到键盘,必然是独一无二的问候和情谊。我又问N每年发那么多短信累不累,他惊讶地看看我:你以为我是按照通讯录一溜儿发过来?人哪有那么多朋友,值得发短信的人再多不会超过100个,其余发不发都不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细节决定成败,一条短信就看出了我和N维护朋友圈的差距,接下来的十年里,我几乎都在向他学习。
  
  冯仑曾经说,人一生中所交朋友的极限大概是10个、30个和60个。
  
  所谓10个,就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去找别人借钱,把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能借给我们钱的人不会超过10个,这些人是最亲密的朋友,是我们的安全底线。
  
  30个则是时不时有通讯的朋友,比如毕业之后还保持联系的同学,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彼此还想念着惦记着,这样的朋友大概在30个以内。
  
  而60个就是关系相对淡的朋友,看到这个人的名字能知道对方是谁,只是好久没有联络,类似十年没见的曾经的同事。
  
  所以,朋友这个概念再宽泛,人一生中交到的朋友也不会超过100个。
  
  这100个人里,60个人是流水席,因为某件事和我们相识,事情结束便失去了联系的理由,慢慢从60个人中消失,被其他新人取代。而前10个人是最稳定的,剩下的30个人则处于中间状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即便一个人的朋友圈或者手机通讯录里有成百上千人,称得上朋友的也就这么百把人,给这百把人每人送上独一无二的祝福,还是能够做到的,所以,何必撒胡椒面般群发一些谁都记不起来的短信呢?
  
  友情不是流水线,无法批量生产,能够有一定交情甚至感情深厚的,基本都是私人订制,这样的朋友,早已超越了“人脉”的意义,值得用独一无二的祝福去表达和维护。
  
  大年初六,我像往年一样收到了N 的新年定制微信:筱懿,时常来往机场看到你的书,真为你骄傲,来年新书大卖,一切顺利。
  
  落款是他熟悉的名字,附注了一张在浦东机场拍的我的书的图片。
  
  五年前,他离职创业,现在把自己的广告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
  
  只是,想起那些年,他比我大三岁,却和我同时同校毕业,高中中断学习做了三年生意,之后返校复读高考超过重点线,所以,当我学生气地行走菁菁校园的时候,他既书生又江湖地在学校附近开了VCD放映室、餐馆和书店,这些“连锁产业”让他比一般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也更豪爽和义气,他经常带头大哥似的说出一些简单粗暴的言论:
  
  “我请一个人吃三次饭,ta一次都没有回请我,基本就把这个人从朋友名单上划掉,一个特别小气或者不开窍或者迟钝的人,在任何方面都很吝啬。”
  
  “女孩子不要动不动就麻烦别人做芝麻绿豆的小事,小便宜占久了你和人家的情分就只值这点小事,真正摊上大事需要帮助,人家反而会躲开。”
  
  “过年不要群发短信,很少有人会记住没有感情温度的信息;回复消息把人家名字带上,不要笼统一个谢谢,有名有姓有称呼,是定制版的尊重。”
  
  这些粗糙的话在曾经青涩的年纪说出,虽然有些嚣张和稚气,却也经过了漫长时光的验证,尤其三次饭的言论,我在后来的生活中屡试不爽。
  
  如今,看过百转千回的热闹,经历了若干次过年的鞭炮,再想起这些粗砺的表达,依旧认同他那句话:
  
  真正的朋友,值得我们送上独一无二的祝福。

底线决定你所拥有

  有位朋友,离开原来的公司十年后,还时常梦见被过去的老板追杀。如今,她做了老板,有了“追杀”他人的资本,回首来时路,她说前上司绝对不是穿Prada的恶魔,甚或在其他人眼里是还是穿Chanel的淑媛,自己那段噩梦似的经历实在是因为初入职场,缺乏底线,长得就像砧板上的黄瓜——欠拍。
  
  爱默生总结美国才华横溢而又行事不端的大律师韦伯斯特一生信奉的三不原则为:绝不偿还任何可能逃过的债务,绝不做任何可以拖到明天的事情,绝不做任何能找到另人替自己做的事情。“正是这些让他走向了成功。不过,他对自己的亲人可完全不是这样。”
  
  这是一个“坏人”当道的世界。如果你不懂得在某些时候变得冷酷无情,那么,不仅成功会离你很远,即使要求不高的舒心与平淡也会被压榨得越来越少,因为你不是黄瓜,不会心甘情愿地被拍成一道配菜。
  
  “可是,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可以坦诚相待?”职场失意,情场受伤者往往会含泪吐血地质问。坦诚相待固然不错,但人与人之间更基本的关系是试探底线。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属于进攻型选手,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坦诚相待,或者说,在试探底线这一工作未完成之前,坦诚相待基本相当于“找拍”。
  
  看看我们周围,不难发现,有些人换了若干家公司,角色永远是受气包,有些人换了若干个男朋友,角色永远是苦情女主角。为什么遇人不淑的总是她们?演员张静初在回应拒绝天价陪酒事件时,意味深长地说:“你是什么样的气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所谓遇人不淑,可能只是因为你的气场正好吸引这样的人,甚至是激发了原本善良的人们心中藏得很深的那一点点恶。人人皆顽劣,谁都希望有机会能欺负一下别人。这个“别人”正好落到你的头上,因为你没有勇气像韦伯斯特或者张静初那样说“绝不”。
  
  许多自认为有底线的人,他们的底线是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将“男友出轨”定为分手底线的姑娘,事到临头却在纠结这男人究竟是酒后失身还是主动失身,是他献身还是别人送上门来。一个口口声声无法接受AA制的女子,却在遇到一个自称身家千万却坚持在约会时与她AA制买单的男人时发生了动摇,理由是这个男人条件太好了,他也许只是试探我。一个没办法接受朋友背叛的人,却在那个背叛他的朋友一番花言巧语之下重拾了对他的信任,理由是如今碰上个知根知底的朋友不容易。如果愿意,我们总可以找出许多理由来降低自己的底线,并且这些理由长得还很面善。可是,你会慢慢变成一个不再清晰地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你的底线与命运全部掌握在其他人手里,你惟一要祈祷的是碰到一个有点良心的上司、朋友与男友,不会将挑战你的底线当乐趣。
  
  真正的底线,意味着“绝不”,意味着不可更改,意味着没有“也许”与“或者”。让自己的底线一降再降,相当于没有底线。物价飞涨,人心不古,环境污染,爱情价高,如果不秉承“绝不”这一原则,永远有各种理由逼迫我们降低自己的底线。
  
  并且真正的聪明人,不会轻意地暴露底线,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底线,永远比自己真正的底线高那么一点。“如果你想得到100%,那么你最好提出200%的要求;如果你只提出100%的要求,那你最多能得到80%的满足。”这条商务谈判的铁律适合于任何人生谈判桌。
  
  底线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往往将我们置于死地而后生。涅磐的痛苦与重生的快乐同样深重,因此许多人宁愿放弃底线,苟且于这个残酷的,却永远不忘记用那一点点温情吸引着我们的世界。放弃底线,重新得到的尽管已经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比起坚守底线,瞬间失去的苦,似乎要轻微那么一点点。然而,那是一种绵长无尽的苦,是一种不断堕落于看不到底的深渊的苦,是一种注定只能在人生中充当配角的钝刀切肉的苦。
  
  底线不会让我们立刻快乐起来,却会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而在漫长的生命体验中,尊严是最终极的快乐。当你学会坚守底线,旁人才能学会止步于你的底线之前,做甘愿被你驯养的小狐狸或玫瑰花。当你学会坚守底线,青春临到尽头,蓦然回首之时,你的手里才不会握着一把十三不靠的烂牌。
  
  坚守底线,你不一定得到了全部你想得到的,但你所得到的,一定不是你不想得到的。

八个幽默的感悟,改变你的一生

第一个故事:老鼠掉进了半满的米缸,意外让它喜不自禁。确定没有危险后,它便开始了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很快,米缸就要见底了,可它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大米的诱惑,继续留在缸里。最后,米吃完了,它才发现,跳出去只是梦想,一切都无能为力了

感悟:我们的生活看似平坦,其实到处都是危机

第二个故事:第一天,小白兔去钓鱼,一无所获。第二天,它又去钓鱼,还是如此。第三天它刚到,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

感悟:你给的都是你自己“想”给的,而不是对方想要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付出,不值钱

第三个故事:在一次宴会上,马克吐温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您真漂亮!那位女士却不领情,高傲地说:可惜我无法同样来赞美您!马克吐温委婉平和地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就行了。那位女士羞愧地低下了头

感悟:你扔下的石头,绊倒的往往是你自己

第四个故事:一个朋友是医生,一次癌症手术,打开后发现切不了,只好再缝上。去和病人解释情况,那病人农村来的,听不懂术语,坚持认为手术过了,病就好了。只好让其出院,一年后回访,真的好了,癌细胞消失了

感悟:乐观的心态是最好的手术

第五个故事:那年,他坐在咖啡店等朋友,一位女孩走过来问:你是通过王阿姨的介绍来相亲的吗?他抬头打量一下她,正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心想何不将错就错,于是忙答应道:对,请坐。结婚当天,他坦白,当时自己不是去相亲的。老婆笑,说:我也不是去相亲的,只是找个借口和你搭讪……

感悟:机遇来了,要毫不犹豫的抓住它

第六个故事:女生公开投票选班花,相貌平平的小梅发表演说:如果我当选,再过几年,在座的姐妹可以向自己先生骄傲的说,我上大学时,比班花还漂亮!结果,她全票当选!

感悟:说服别人支持你,不一定要证明比别人都优秀,而是要让别人觉得,因为有你,他们才变得更优秀、更有成就感

第七个故事:.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个老人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个举动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感悟:注定无法挽回的痛苦,不如早点放弃

第八个故事: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荒野中。两只老虎都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互相羡慕对方。它们决定交换身份,开始时,十分快乐。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饥饿而死,一只忧郁而死

感悟:有时,人们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总是把眼睛看向别人的幸福。其实,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欣羡的

聪明女人有三气

  聪明女人有“三气”,即骨气、灵气和大气。
  
  “骨气”就是不因压力而弯腰,不因诱惑而迷茫,不因清贫而颓废,不因困难而消极,不因挫折而回头,不因打击而萎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按自己的意愿,精神充沛地生活着,并尽力让自己快乐。
  
  “灵气”就是遇事不钻牛角尖,不死心眼儿,不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跤、反复碰壁。不小题大做,能够积极化解矛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所有与己相关的事情办到最好。
  
  “大气”就是大方之气。不琐碎,不唠叨,不斤斤计较;不抱怨,不牢骚,不怨天尤人;不眉毛胡子一把抓,剪不断,理还乱;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气馁。无论生命长短,都让生命如一首歌,婉转成独特的曲调,或气势磅礴,引人注目;或小桥流水,清幽雅致。
  
  聪明女人,不会让家庭生活乌烟瘴气,不会让职场形象一塌糊涂。有了骨气就有了锐气,在不断进取中,在奋斗拼搏中,一路前进,永不停歇。有了灵气如同鸟儿有了翅膀,在蓝天白云上留下飞翔的轨迹。有了大气就不会受世俗的困扰,就不会有琐碎的烦恼,就不会在长吁短叹中,虚度时光。
  
  生命是一支歌,聪明女人知道怎样让生命之歌悠扬、悦耳、动听。生命是一条长长的河,聪明女人懂得如何让河水在狂风来临时保持心底平静,在无风无浪时荡起小小涟漪。
  
  具有骨气、灵气和大气的女人,生活再单调也不会觉得无聊,职场再平淡也会受人敬重,生命再卑微也有人仰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