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聊自己

古古和阿男即使是在最亲密、最如胶似漆的时候,很遗憾,他们也仍然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是世界的真相: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阿男在投资上踩到地雷,惨赔五十万的那个晚上,如果古古正在因为月经来而整晚肚子痛的话,那么,不管他们两人多么努力地关心对方,真正最让他们痛苦的,仍然是他们各自的痛处:阿男的五十万、古古的肚子。

讲这个不是为了对情侣们泼冷水,而是做个简单的提醒: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聊自己的感觉。

当你在东指西画地大谈:“昨天晚上我夹着鲨鱼夹去倒垃圾的时候,我前男友开车经过我面前耶!我额头刚好长了两颗大痘痘……”

当你这样废话连篇,而你对面的人,却认真地睁着眼睛看着你,专注而关心的时候,你真的会觉得这个人是你最好的朋友,是你最想倾吐心事的对象,是地球上最可依靠在上面垂泪的一双肩膀……

这个看似很专心听你说话的人,嗯,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但她无疑是你“最上道”的朋友。

她专注地望着你时,天晓得她心里在想些什么!她可能望着你的嘴,想着“嘴巴一直动,好像我养的金鱼喔……上排牙齿有披萨的菜渣耶……她讲的那个前男友不是长得像猪吗……”

处于这个状态的她,实在不太像什么“地球上最可靠的一双肩膀”,但你会喜欢她,这是一定的。

所以,反过来,当你自己想要被别人喜欢的时候,你只要把别人放在你自己的位置上来想,那就轮到你来扮演这个“最上道”的朋友了。

扮演这样一个朋友,最高原则非常简单:“尽量别让自己说出‘我’字。”

听起来很容易,但你可以试试看,跟朋友聊天十分钟,不要说出“我”字。

对,就是不要说出“我”字。每次想说“我”字时,都改成“你”字或“他”字。

你会发现这十分钟里面,本来不断说着“我昨天……”“我觉得……”“我买了……”这些句子的自己,忽然变成一个不断把话题丢给对方、让对方畅所欲言的、超级上道的人!

永不鼓掌的是仙人掌

  他的朋友越来越少了了。年轻时,他也结交了很多朋友,朋友给了他友谊、帮助和温暖。和朋友在一起,让孤身在外的他,一点也不觉得孤独。他坚定地以为,他和每一位朋友的友谊,都永不会终结。
  大学毕业那年,他却和最好的朋友,分道扬镳。朋友是他的同学,是他跨入大学校门结识的第一个朋友,是真正的铁哥们。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四年,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甚至将饭菜票伙在一起用,不分彼此。他们甚至约好了,在同一个城市寻找工作,最好在同一个单位,将来的家也安置在一起。
  他先找到了工作,签好了合同,是一家国企,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朋友的单位却一直没有着落,他为朋友着急,每天陪着朋友四处投简历,面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在毕业之前,朋友的工作有了眉目,是一家外企,而且是世界500强。关键的最后一场面试那天,朋友照例请他陪着一起去,他却拒绝了,他推说有事。
  晚上,朋友带来了好消息,被那家500强企业录取了。他很勉强地挤出了一丝笑容,然后就借口身体不舒服,提前告辞。他知道,朋友终于谋得了一份好差事,他应该高兴才对,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笑不出来,反而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和苦楚。从那以后,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朋友的邀请,甚至在毕业晚会上,他也想方设法,避开和那位朋友照面。朋友打电话来约他,他也讲不了几句话,就借口忙,挂断了电话。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少了。
  他们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相距只有几公里,他却没再和他碰过面。偶尔从别的同学口中,得知他的消息,升主管了,被送到国外培训了,年终奖拿了多少,等等关于朋友的好消息,他听了都内心酸酸的,总是赶紧找个话题转移开。他和朋友的友谊,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终结了。
  他有了新的朋友,新的友谊,是他的一个同事。两个人差不多同时进企业,性格也差不多,都来自农村,职位、工资收入也都不相上下,而且,两个人都感到有点郁郁不得志,这使两个人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下班之后,两个人总是泡在一起,有段时间,他们非同寻常的友谊甚至被人误解,两个人是否是“同志”。对别人的议论。他不屑一辩,在他看来,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友谊。
  有一年,单位搞竞争上岗,他和朋友都报名参加了。两个人互相勉励,互相加油鼓劲。幸运的是,两个人都竞选成功,他担任技术部副主任,朋友当上了办公室副主任。那一晚,两个人喝了很多酒,相约这辈子共荣辱,齐进退,共同打出一片天地。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转眼,他们走上中层都若干年了。那年,单位又提拔一批干部,他和朋友都是极具竞争力的对象。通过民主公开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最终,朋友顺利转正,当上了办公室主任,他却未能如愿。
  他的心理再一次失衡。他没有参加朋友举办的庆祝聚会。从那以后,他也总是处处躲避着朋友,偶尔碰着了,他也总是礼节性地打招呼,刻意保持着距离。在一些私下的场合,他对办公室的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有一次甚至冲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拍起了桌子。他的矛头,显然都是冲着办公室主任——他的朋友来的。他们的友谊,就这样彻底完了。
  虽然一个个朋友,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结束了友谊,有的甚至成了路人或仇敌,但他并不觉得孤单,因为在他看来,朋友就像衣服一样。旧的去了,新的才会来。而且,让他自豪的是,他也有一两个交往了很多年的朋友,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着。
  他有一个朋友,是同乡,两个人很早就认识,而且,巧合的是,他们的夫人,也是同乡。他们差不多时间结婚,也差不多有了孩子,两个家庭时有往来。两家住得很近,因此,两个孩子上的是同一所幼儿园,又上了同一所小学,同一所初中,并幸运地考取了同一所重点高中。两个家庭,亲如兄弟。他自认为是一个重情谊的人,他和这位同乡的友谊,就是最好的佐证。
  今年,他们的孩子,同时参加高考。他和朋友一起送孩子进考场,一次在考场外等候,一起分析考卷,一起估分……他们约好了,两个孩子最好报同一所大学,延续他们的友谊。
  高考分数公布那天,他打电话告诉朋友,孩子考分超过一本线40分,他问朋友孩子的分数是多少?朋友兴奋地告诉他,自己孩子的成绩高出一本线100多分。听了朋友的话,他拿着电话筒的手抖了一下。寒暄了几句后,他就匆匆挂了电话。高考之前,他和朋友约好,两家一起为孩子庆祝,一起送孩子去上学的。得知朋友孩子的分数后,他再也没这个心思了。虽然自己的孩子考得也很不错,但朋友孩子的成绩,还是让他无法接受。他再也没主动和那个朋友联系过,他不能接受朋友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强那么多。他们的友谊,又终结了。
  就这样,他的朋友越来越少了,但是,他似乎并不缺少朋友和友谊,他总是能结交新的朋友,培育新的友谊。他只是不能接受,朋友比他强。
  他就像一棵仙人掌,永远也无法为别人鼓掌。自然,他也永远也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和快乐。

成功不仅是您拥有多少,更重要的是您帮助他人多少

  那是在15年前,我到这个城市出差,谈完生意,我去商场给同事买些礼物。平时,我逛商场时喜欢随身带一些硬币,因为商场附近有时会有些乞讨的人,给上一两枚硬币我心里会踏实些。这天也是这样,口袋里依旧有些硬币,于是我就将十几枚硬币散给一帮乞讨的小乞丐。就在这时,我看见一个男孩高举着一块牌子看着我,无疑,他想引起我的注意。我朝他走过去,看到他大概十三四岁,衣着破旧却很干净,头发也梳得整齐。他不像别人手里拿个搪瓷缸子,他的牌子一面画着一个男孩在擦鞋,一面写着:“我想要一只擦鞋箱。”
  那时我正在做投资生意,反正还有时间,我便问男孩需要多少钱,男孩说:“125元。”
  我摇摇头,说他要的擦鞋箱太昂贵了。男孩说不贵,还说他已经去过批发市场4次,都看过了,要买专用箱子、凳子、清洁油、软毛刷和十几种鞋油,没有125元就达不到他的要求。男孩说着方言,说得有板有眼。
  我问他现在手里有多少钱,男孩想都没想,说已经有35元,还少90元。我认真看着男孩,确定他不是个小骗子,便掏出钱夹,拿出90元,说:“这90元钱给你,算是我的投资。有个条件,从你接过钱的这一刻起,我们就是合伙人了。我在这个城市呆5天,5天内你不仅要把90元钱还给我,我还要1元钱的利息。如果你答应这条件,这90元就归你了。”
  男孩兴奋地看着我,满口答应。男孩还告诉我,他现在还在上学,课外时间要放牛、放羊和帮母亲种地,可他的学习成绩从没滑下过前三名,所以,他是最棒的。我问他为什么要买擦鞋箱,他说:“因为家里穷,我要趁着暑假出来,攒够学费。”
  我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着男孩,然后陪他去批发市场选购了擦鞋箱和其他各种擦鞋用具。男孩背着箱子,准备在商场门口摆下摊位。我摇摇头说:“作为你的合伙人,为了收回自己的成本,有义务提醒你选择合适的经营地点。”商场内部有免费的擦鞋器,很多人都知道。男孩认真想了想,问:”选在对面的酒店怎么样?”我想:“这里是旅游城市,每天都有一车一车的人住进那家酒店,他们旅途劳顿,第二天出行时,肯定需要把鞋擦得干干净净。”想到这些,我就答应了他。
  于是,男孩在酒店门口附近落脚了,他把擦鞋箱放到了离门口稍远的地方,他看看左右无人,对我说:“为什么不让我现在就付清1元钱利息?你也知道我的服务水平。”我“扑哧”一声笑了,这小家伙真是鬼得很,他是要给我擦鞋,用擦鞋的收费抵那1元的利息。我欣赏他的精明,便坐到他的板凳上,说:“你要是擦得不好,就证明你在说谎,而我投资给一个不诚实的人,就证明我的投资失败。”男孩的头晃得像拨浪鼓,说他是最棒的,他在家里练习擦皮鞋练了一个月。要知道,农村并没有多少人有几双好皮鞋,他是一家一家地让他们把皮鞋拿出来,细心地擦净擦亮的。
  几分钟后,看着皮鞋光可鉴人,我满意地点头。从口袋里拿出红笔,在他的左右脸颊上写下两个大字:“最棒。”男孩乐了。正在这时,有一辆中巴车载着一车游客过来了,他连忙背着擦鞋箱跑过去,指着自己的脸对那些陆续下车的旅客说:“这是顾客对我的奖赏,你想试试吗?我会把你的皮鞋变成镜子的。”就这样,男孩忙碌起来了……
  第二天,我来到酒店,看到男孩早早来守摊了,他兴奋地告诉我,他昨天赚到了50块钱,除去给我18元,吃饭花3元,他净剩29元。我拍拍他的头,夸他干得不错。他说昨晚没睡地道桥,而是睡了大通铺,但没交5块钱的铺位钱。我疑惑了,怎么会不付床铺钱?这时,男孩得意地笑了:“我帮老板和老板娘擦了十来双鞋子,今晚我还能不用掏钱住店。”
  5天过得很快,我要离开这个城市了,这5天里,男孩每天还18元,还够了90元。男孩知道我在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做经理,说是等他大学毕业,会去北京找我,说着他伸出小黑手,我也伸出了手,两只手紧紧握到一起……
  弹指一挥间,竟是15年。
  我离开了当初的投资公司,自己开了一家贸易公司。这天,我正在办公室忙得焦头烂额,公司因为意外损失了一大批货物,周转资金面临困难,四方都在催债。刚放下电话,秘书进来了,说有个年轻人约我中午吃饭,我头也不抬地问是谁,秘书拿出一枚钥匙链,放到我桌上,看着这钥匙链,我愣住了,那上面有一个玻璃小熊,小熊的脑门上刻着三个字:“我最棒。”
  我想起来了,这钥匙链,是15年前我和那个擦鞋少年临别握手时塞进他掌心的礼物。
  到了中午,我走进酒店,预订好的座位上站起一个西装革履、英气逼人的年轻人。他含蓄地微笑,朝我微微弯一下腰。从他脸上,我略微找到了当年擦鞋少年的影子。喝茶时,他拿出一张500万元的支票,说:“我想投资到你们公司,5年之内利润抵回。”
  500万元,真是雪中送炭!
  年轻人笑吟吟地说:“15年前,你教会了我以按揭的方式生存。从那个擦鞋箱起,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积累。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公司,这500万元投进去,我有权利要求一笔额外利息。”
  我抬起头,问他要多少,他不动声色地回答:“1元钱。”我靠到椅背上,脸上露出微笑。90元,回报500万元,这无疑是我投资生涯中最成功的案例。
  成功不仅是您拥有多少,更重要的是您帮助他人多少!有多少人因您而感动因您而成长。

有种书叫迫不及待

  林心如36岁了,除了做演员,她还成立了工作室、当制片人、做珠宝设计师。因为《还珠格格》出名后,她曾经得意过那么一阵子,觉得自己多成功多受关注呀,在电视上到处露脸,今天谈做饭、明天说香水、后天侃服装、大后天聊化妆……那段兴奋期还没有过去时,她在英国买了一本畅销书,刚翻了个开头,她就被吸引住了,但只看了三分之一,回国后因为事情多,书被放下了。这一放就是小半年,等到她再想起这本书时,找出来一翻顿时傻了眼:书页上竟然一个字也没了,曾经引人入胜的爱情小说变成了一本只有封面的空白笔记本。
  她把这事当作谈资跟朋友们说起,大家也都把这事当个鬼故事来听。后来,她遇到了一个见识比较广的朋友,人家告诉她:那是一本限时阅读的书。林心如这才知道,在国外有这么一种书籍,采用特殊的油墨印刷,出售时用真空袋包装,一旦拆封,油墨就开始跟空气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如果3个月内不把书读完,字迹就会完全消失。这种书有个名字——迫不及待。 林心如在那本书的封底发现了这么一行字: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不是书的错,因为它已经等了你3个月。她若有所思:20万字的一本书,摊到3个月,每天只需读2000来字,按照正常的阅读速度,不过10分钟。可是,自己为什么会忙到每天连10分钟都抽不出来,真的那么忙吗?她冷静下来,开始远离浮躁的种种场景,审视声名与事业、人情与爱情、男人和女人。
  再次去英国时,她一口气买回了20本“迫不及待”书籍,每5本一组,一次拆开一组,逼着自己3个月内必须读完5本书。结果,原计划半个月看完的书,往往一个星期就看到了结尾;原计划一年的阅读量,5个月就全部读完。这些书中,有那么三四本是她觉得值得反复阅读的,于是她将常规版本的再买回来,郑重其事地放进书柜,书柜就这样慢慢充实起来。 书看得多了之后,林心如慢慢养成了书一到手就必须尽快看完的习惯。在国内买回普通印刷的新书,她也会抓紧时间看。一年之后盘点自己里看过的书籍,她自己都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大的阅读量:6本全年杂志、4本金融类的书籍、1本哲学书、11本畅销小说以及3本人物传记,平均每天数万字的阅读量。
  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林心如,书就像肯德基的全家桶套餐,在店里吃是那么多,在家里吃还是那么多,在野外吃依然是那么多。到哪儿都能吃,吃的东西都一样,干嘛非得正襟危坐地吃呢?更重要的是,那种好书留着将来读的做法其实并不是在追求更高的品质,而是在冒很大的风险。一本书今天想着明天看,这个月想着下个月看,万一遇到什么突发状况,或许就是永远都不能再看。不仅书有阅读期限,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又有哪样不是可以倒计时的呢?亲情、朋友、美丽的衣服、心中的梦想……其实都是有时限的。
  后来,她去做了一件想了很久但一直没有推进的事情——珠宝设计。她先在地质大学报名学习GIC,证书到手后是继续学习FGA和DGA这两门国际上都认同的课程,最后才是GIA的全日制学习。钻石入门科目、钻石分级科目、钻石分级实习科目、彩宝入门科目、彩宝科目、彩宝实习科目、宝石鉴定科目、宝石分级科目、宝石鉴定实习科目……9个阶段的课程,她断断续续地花了接近三年的时间。获得GIA文凭后,林心如就成为了CC卡美珠宝公司的瑰宝设计师。她设计的第一款作品被命名为海豚首饰,投放市场后卖得很好。
  她做的最大胆的一件事是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做网站、注册、跑税务局、请律师,甚至买标签、印名片、跟人谈剧本、拿着剧本找演员、带着意向书拉投资……两年后,由她制作并主演的《倾世皇妃》播出,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广告收入都好得超出想象。又一年后,她工作室的第二部作品《姐姐立正向前走》开始热播。
  说起现在的生活,林心如说应该归功于她买的那本迫不及待书籍,它让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人这一辈子的林林总总,其实都是被限时的。它们不需要放到未来,而应该回归到当下,无论是想看的书、想做的事、想爱的人或是想尝试的新生活,迫不及待地去把它们实施在每一个今天,而不是留到那些不确定的明天。

我们老得太快,聪明却来得太迟

  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享受它们,品尝它们,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别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所有难题的“圆满结局”上。

  把钱省下来,等待退休后再去享受。结果退休后,因为年纪大,身体差,行动不方便,哪里也去不成。钱存下来等养老,结果孩子长大了,要出国留学,要创业做生意,要花钱娶老婆,自己的退休金都被要走了。

  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善待自己时,就立刻去做,老年人有时候是无法做中年人或是青少年人可以做的事,年纪和健康就是一大因素。小孩子从小就要告诉他,养你到高中,大学以后就要自立更生,要留学、创业、娶老婆,自己想办法,自己要留多一点钱,不要为了小孩子而活。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朋友去年丧妻,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实在叫人难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来却总是如此。朋友说,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鲜花给她,但他觉得太浪费,总推说等到下次再买,结果却是在她死后,用鲜花布置她的灵堂。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等到……等到……,似乎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就会如何如何……”

  “等到我买房子以后!”……

  “等我最小的孩子结婚之后!”……

  “等我把这笔生意谈成之后!”……

  “等到我死了以后!”……

  人人都很愿意牺牲当下,去换取未知的等待;牺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钱,去购买后世的安逸。

  然而,生活总是一直变动,环境总是不可预知,现实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总是层出不穷。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生命呢?我们不需等到生活完美无瑕,也不需等到一切都平稳,想做什么,现在就可以开始做起。

  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预料未来,所以不要延缓想过的生活,不要吝啬于表达心中的话,因为生命只在一瞬间。

  记住,别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空余恨。逝者不可追,来者犹未卜,最珍贵、最需要实时掌握的“当下”,往往在这两者蹉跎间,转眼错失。

  人生短暂飘忽,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高天与原地,悠悠人生路;行行向何方,转眼即长暮。正是道尽了人生如寄,转眼即逝的惶恐。

  有许多事,在你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用心之前,已成旧人。

  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过后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也已离开了你。

  有一句瑞典格言说:“我们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不管你是否察觉,生命都一直在前进。人生并未售来回票,失去的便永远不再得到。将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时间才享受”,我们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可以松口气”,或是“麻烦都过去了”。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享受它们,品尝它们,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别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所有难题的“圆满结局”上。

  找回迷失的生命,死亡也许是免费的,但是,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把握当下,莫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