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这15件事,你将更加快乐

1、放下争论对错。

有许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也是犯错的,而是希望自己永远正确,殊不知,这对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巨大风险,也给我们或别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仔细想想,这真是的值得的吗?因此,当你感觉自己急切投入到争论对错的时候,请问一下自己,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对自己真的是有利的吗?我们的自我真的就那样大吗?

2、放下你的控制欲。

要愿意放弃你对身边人、环境和事物的控制欲。无论他们是你爱的人,还是你的工作伙伴,或者仅仅是大街上一个陌生人,请允许他们遵循自己的状态,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更好。

3、放下责备。

不要去责备别人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也不要凭着你的感受去责怪别人怎样,或者没有怎样。停止流失你的能量,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4、放下你的自怨自艾心态。

许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消极的,不洁净的和反复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不要相信任何消极的自怨自艾的想法。这样你会更好。

5、放下对自己有限的认识。

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现在,放下你对自己问题的思考,对自己有限的认识不应该让你圈禁自己。张开翅膀,尽情飞翔吧!

6、放下抱怨的心态。

停止你一贯对(人、环境、事物)的抱怨吧!除非你愿意,没有人能使你不快乐,没有环境能让你沮丧可怜。不是环境引发了你的这些感受,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不要低估积极想法的能量。

7、放下批评。

不要去轻易批评与你不同的人和事。我们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又都是相同的,我们都希望快乐,希望被人爱和理解。

8、放下虚荣心。

停止去迎合和取悦别人,因为这是做不到的。只有当你放下伪装,摘下自己的面具时,你才能接受和拥抱真实,这时别人也才能被你吸引。

9、放下惰性。

改变是好的,改变可以帮助你从A到B,改变可以改进你和你周边人的生活。跟随你的运气,拥抱改变吧,不要去抗拒它。

10、放下随意判断的心。

不要给那些你不了解的人和事轻易下定义,贴标签,尽管有时它们看起来很怪异不同,尝试一点点打开你的心灵。记住,头脑在打开的时候才会工作,高级的愚痴就是轻易拒绝那些你一点也不了解的事。

11、放下恐惧。

恐惧只是一个幻觉,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你创造了它,它只存在于你的头脑里。只有一样东西令我们恐惧,那就是恐惧本身。修改你的内在,外在的自然就变好。

12、放下借口。

把那些借口送走,告诉它们被解雇了。你不再需要诸多借口。大多数时候我们限制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总是使用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而不是改进我们的生活和努力成长。我们被它们障碍了,被它们欺骗了,要知道99%的借口都是虚假的。

13、放下过去。

我知道这是很难的,尤其是过去十分美好,而未来令人恐惧的时候。但是你不得不认真考虑现实,因为现实才是你拥有的。过去虽然是你渴望的,但那只是你的一个妄想。你必须回到现实认清这一点。不要令自己迷惑,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毕竟人生是旅程,而不是终点。为自己做好准备,保持一个清醒的意识,仅仅活在当下。

14、放下执着。

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很难领悟,对我本人也是如此。但是这依然不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通过花时间不断地锻炼一点点做到。放下执着就是超然物外,放下一切,但这不代表你可以放弃爱,因为爱与执着是两回事,执着更多的来源于对失去的恐惧。而爱是纯净的,宽容的,不自私的。当你爱的时候,你不会恐惧失去。因此爱与执着不能共存。放下执着,你将变得十分平和,宽容和安详。这时,你能够理解一切事物,甚至包括你并未体验过的事。这种状态超越语言。

15、放下别人的看法,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太多的人在为别人生活,而不是他们自己。他们总是根据别人的观点去生活,包括别人认为好的,父母认为好的,朋友认为好的,老师认为好的,政府认为好的,媒体认为好的,甚至敌人认为好的。他们忽视内在的声音,内心的呼唤。他们总是忙着取悦别人,为别人的期望生活,而忘记控制自己的生活,忘记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需要什么。最终,他们忘记了他们自己。请记住,你拥有自己的人生,这是一项权利,它是属于你的,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而活。尤其注意不要让他人的意见左右你的道路。

你还相信爱情吗?

“你还相信爱情吗?”
“我相信,部分地。”
“您是指我二十岁时还是三十岁时?”
“我相信爱情,但不相信人性。”
“我相信爱情可以天长地久,但不信爱人可以天长地久。”
“我还相信爱情,但不再相信它可战胜现实。”
“我还相信爱情,但不再相信它会永远不变。”

“我相信,如果我男朋友能买得起房子的话。”
“我相信,如果未婚夫在他的房产证上写上我的名字的话。”
“我相信,如果我老婆和我妈不再吵个不休的话。”
“我相信,如果男朋友不恐婚的话。”
“我相信,如果我女朋友不再在淘宝上花那么多钱的话。”
“我相信,如果我男朋友同意找个小时工帮我分担家务的话。”
“我相信,如果我女朋友的猫不再在我的床上撒尿的话。”
“我相信,如果我没发现男朋友去游行砸日产车的话。”
“我相信,如果我老公能停止劈腿的话。”
“我相信,如果我的女朋友不是一个水瓶座的话。”

“我只相信水瓶座和天秤座的爱情。”
“我相信会做饭的女人更容易得到爱情。”
“只会番茄炒鸡蛋的文艺女青年滚蛋!”
“我是文艺女青年,我会做饭——柏邦妮”。
“文艺女青年太难搞了!”
“我一点都不难搞,可是没有人来搞我——某女作家。”
“女子无才便是德——佚名。”
“你们到底还相信爱情吗?!”

“我相信肯为我花钱的男人。”
“我相信肯为我奉献的女人。”
“我相信要永远选择滋养你的人,如果不行,至少远离消耗你的人——林忆莲。”
“您的意思是找花肥。”
“你找到花肥了没?”
“我当了别人的花肥。”
“真不幸。”

“我相信萝莉和大叔的爱情。”
“屁咧。”
“我相信少妇和正太没有好结果。”
“也对。”
“我相信日本偶像剧的爱情超过美剧里的爱情。”
“那你相信杨幂吗?”
“我相信四爷。”

“我百分之十五地相信。”
“我百分之五十地相信。”
“我百分之一百地相信。”
“我百分之一千地相信。”

“我不看好贫穷的爱情因为太过磨损。”
“我不看好嫁入豪门因为齐大非偶。”
“我不看好同性恋的爱情毕竟他们不能结婚。”
“我不看好不要小孩不结婚的爱情因为他们没有未来。”
“你哭什么?”
“我是既不贫穷也不大款、正常地结婚生子的门当户对的异性恋,最后因为孩子夜里哭谁起来换尿布分开了。”
“我相信灵魂伴侣。”
“我相信肉体欢愉。”
“我相信爱情是一时糊涂。”
“我相信爱情是白日飞升。”
“我相信爱情是内分泌荷尔蒙多巴胺的起起落落是水星逆行的金星逆行的情不自禁。”
“我相信爱情是分担他的命运无论好的坏的。”
“我相信爱情是空花水月如梦幻如泡影。”
“我相信爱情永恒一如梦中我相信自己是真的。”

“我不相信爱情,但我们要假装相信。”
“好吧。听你的。”

离开那些消耗你的人

大学时期,我有过很长一段时间,不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交不一样的朋友,和很多人相处。那时候我觉得,多交一些朋友都是好的,朋友是谁不重要,数量多就好,数量多就意味着你的生活丰富吧。

有能够一起吃三餐的室友,能有一起学习的看书的学霸朋友,能有一起玩桌游的社团团员。我以为只要在自己闲暇的时间里,和别人呆在一起,那就是好的,无论那些人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后来我的人生变成了这样:他们说今天去吃烧烤去唱歌,想要我也去参加。有很多次,我不想去,却又不敢拒绝,于是只好坐在一旁一遍一遍欣赏他们的歌喉和吃我并不喜欢的烧烤,一顿饭花掉几个小时的时间和很多无聊的情绪。常常结束之后觉得我这几个小时什么都没有得到,既没有觉得开心,甚至还觉得有点后悔。但是,随着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样的社交变得越来越多,我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我却觉得越来越没意思。

随着时间变长,你会发现他们和你相处的大量时间,都变成了对生活不顺的吐槽。常常因为做不来一件事,聊天就变成了充满压力的负能量,又常常因为不想做一件事,抱怨这个世界的规则。”考试真难啊“,”又要挂科了“,”作业写不出来“,”生活费又快花光了”,”又长胖了”,”谁谁谁生活作风不正常”,”哪个女生又换了男朋友”,”快要毕业了工作找不到”,各种心塞各种烦。你会发现这样的聊天内容像一朵云一样扩散,每个人都在应声附和,对啊对啊,我也是我也是,生活就是如此啊。

你甚至不能在他们抱怨生活有多么不顺的时候,说我自己觉得这个世界挺好。不能在他们觉得世界都在给他们穿小鞋的时候,分析其实这个是他们自己的错误。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就是他们用来倾诉的对象,你必须表示你有同感才行,哪怕这个能量是负的,你也要跟着说对啊世界就是这么无奈,这样你们的感情才能成为所谓的友谊。

渐渐的我的理想像冰块,慢慢的被他们融化了,我开始陷入了和他们一样的抱怨之中,甚至在不断的降低自己的要求,就为了能让自己感觉更舒适,不断的放弃自己的选择。我的热情也被消耗了,我做什么事都开始追求安逸两个字,我没有了对我自己想要的人生的想象,我开始觉得,我以前想要的一切,在他们口中就是难,我付出的太多,在他们眼里变成了累,我的追求的热情在他们的影响下渐渐无影无踪。

直到后来我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真正能够照亮我的人。我发现,我明明可以选择更加有能量并且拥有我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朋友。我在一个讲座上认识了个口语特别好的男生,于是我们聊得非常开心,我们交流了很多学英语不一样的方式,我发现我们爱看的美剧口味也十分相似。于是我们不知不觉聊了很久很久的美剧和电影,还有喜欢的国外文化。再后来,他介绍了他的一个女生朋友给我认识,女生十分热爱生活,并且也很喜欢健身。本来我并不喜欢晨跑,在她的带动下我居然也觉得晨跑没那么困难,并且有了个人监督我,以往我不想去健身房的借口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推掉了和之前那些朋友去电玩城的活动,和这两个朋友去了交流会,几个小时里我却和旁边的人聊得格外开心。我从未感觉到时间过得那么快,那么充实,并且结束之后居然还有无穷无尽可以回味的快乐。我喜欢美食,但并不是一群人在夜市叫一箱啤酒吃着烧烤,也不是在寝室和别人懒得出门叫的KFC宅急送。明明可以和朋友见面时选在那些传说口味不错的餐厅,喝好喝的咖啡,吃喜欢的下午茶,一边聊最近的见闻,一边尝试新的菜系,总能收获不少惊喜。

认识新的朋友以后,我们常常在很好的天气里,一起在外面的草地上晒太阳,或者去书店买两本书,看完了交流自己的或者去健身房出两个小时的汗,或者约同样喜欢打球的朋友出来练练球技。我其实也很喜欢聊天,很喜欢出门。但是比起聊生活有多么值得抱怨,或者别人的人生有多么能够吐槽。也许我更喜欢的是听另外那些朋友最近认识了什么样有意思的人,过着什么样的充实生活,遇到了什么样的事又长了见识。比起和之前的朋友晚上出门唱K喝酒吃宵夜,我更喜欢下午的时候出去走走,晒晒太阳。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觉得突然世界就美好了。我明明可以选择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找到同样喜欢这样生活的朋友,为什么之前我要逼着自己过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去应付别人的喜好,不断的消耗我自己呢,难道和每一个人都玩得来就这么重要吗,把自己消耗得那么疲惫,真的值得吗。

我认真的审视了自己的朋友圈,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朋友? 如果只是一起消磨时间,有话可讲便可,却没有意识到大部分的时间也许他们身上散发着巨大的负能量,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吃一顿我不喜欢的饭,甚至餐桌上的人可能都没有几个是我真正喜欢的。去干一些我内心觉得很无聊的事情,虽然别人可能觉得很开心,但是我真的无感,因为并不是我喜欢的。甚至有时候,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听他们的抱怨,参与那些充满戾气的谈话内容,这样我才能成为他们的一员。那些我本可以更加积极的生活的时间,本来我可以选择我自己想做的那些事情的时间,被这些我自己以为我自己需要的社交消耗了。

这些消耗我的人在消耗了我大量时光之后,我表达了我对他们陪伴的感谢,然后选择了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发现,这种沟通的成本比我想象的要高很多。消耗我的精力和能量,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每消耗一次需要时间恢复和补充。可是我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和一些完全无法给予我能量的人相处,把我自己消耗得十分疲惫,然后完全不知从何处得到新的能量。这样的沟通有收益吗?不,这就是一笔亏本的生意。而之前的我选择花大量的时间和这些人在一起,并且久久不愿放弃。

远离了那些消耗我的人之后,我的人生中的能量开始累积,甚至我自身也开始散发一些能量给了我周围的人,我们的能量交换着,互相充电着。

那些抱怨,那些不满,那些对生活的失望,那些负能量,越来越远。取而代之是充满活力的热情。

有一句话很老了:你无法唤醒那些装睡的人,但你可以成为这个浑浊世界中清醒的那一个。

所以,不要再让别人消耗你了,你明明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生活想要的样子。

笨人才耍心眼儿,聪明人只需厚道

  耍心眼儿,其实内耗特别大。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全用到心眼儿上了,没有用到强大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成功上,那不是傻又是什么呢?

  前两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一位朋友写了这么一段话:“我年纪越大,就越觉得那些心理阴暗,一肚子心计,满脑子阴谋论的人,是因为智力不够。这和我小时候的认识是大致相反的。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整体上,足够聪明的、进化得更好的人群,通常会倾向于选择公平、正义,更容易具有坦诚、善良的品质。”

  这段话我非常赞同,赶紧点赞。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厚道才是真聪明”是在我21岁的时候。那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面对着各种办公室政治和同事之间的磕磕绊绊,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付,整天觉得社会阴暗、人心不古。

  直到有一天,当我又被一个耍小聪明的同事气得够呛的时候,一位年长我很多的前辈跟我说了这句话:“别去在意他们,你跟他们是不同的,厚道才是真聪明!”

  当时,我除了感激,还有一种仿佛被高人点化了一般的茅塞顿开的感觉。

  后来,经过这么多年的职场历练,我越来越对这句话深深认同。或许你也有曾经这样的困扰吧,我这么厚道,别人当我好欺负当我傻怎么办?!

  首先,你要明白,如果你好欺负,那不是厚道出了问题,而是你的软弱的、怕事儿的个性出了问题,你欺负自己不敢表达愤怒,那别人当然认为你好欺负。而如果说你因为考虑不周全,做人做事还是没有太到位,比如说,太鲁莽、太直接没有顾及他人感受、太冲动,那也不是厚道的问题,你就是犯了一回傻嘛,怪不得别人!

  耍心眼儿,其实内耗特别大。首先,他得花心思算计;然后还得编造谎言;然后还得装模作样;然后如果被看出来背后的心计,他还得想着怎么善后、怎么抹平。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全用到心眼儿上了,没有用到强大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成功上,那不是傻又是什么呢?

  厚道、踏实、认真、努力、知道为别人着想,但是又懂得保护自己,知道维护自己权益,有边界、有原则,这样的人谁会不愿意合作呢?那么成功的机会当然更多啦,你说呢?

习惯按住背着你偷偷逃走的时间

压榨时间,开始并不快乐,但当你习惯了压榨时间来避免荒废时间的罪恶感,而且尝到一两次延迟满足的快乐后,自然就会欲罢不能了——身体这玩意,一开始会犯别扭,但时间一长,自己就会乖了。

康德先生的时间表,很是有名:

五点起床。喝茶,抽烟,备课。
七点到九点上课。
九点到十二点三刻写东西——他著名的三大批判,也就是这会儿折腾出来的。
下午一点到四点午餐,见客人。
四点到五点,著名的“康德出门散步”,镇上的诸位都可以念着他出门的时候,来校准手表时间。
五点到十点,看书。
十点睡觉。
差不多七个小时睡眠。

其他的某些大师们的生活起居

巴尔扎克出了名的每天工作12小时。但他每天晚上六点到凌晨一点睡觉。七小时。
弥尔顿,晚上九点到凌晨四点。七小时。
富兰克林,晚上十点到凌晨五点。七小时。
卡夫卡凌晨只睡两小时,但他下午睡四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大多数生活,都相当规律。

伟大的、异于常人的、被上天眷顾的大师们,也不是一天只睡两小时。当然了:你可以说,莫扎特每天睡五小时。不过,他也只活了35岁……鲁迅先生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睡眠也很少,只是,他老人家的健康状况,恐怕也不太值得称道……当然,世上总有体质特异之辈,常年缺睡,还能生龙活虎。但人不能总把自己跟特殊例子去比较。
所以,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八月在上海时,我有一天突发奇想,做了个掐表试验。四小时里,做什么事,就掐表,记录时间。在我的记忆里,那四个小时,我用来专心致志的看书与写字了。但事后一划拉时间,我发现:真用来看书或写字的时间,大概不到一半;剩下的时间,除了用于掐表计算的零星几分钟,便是:刷网页;看社交网络提醒;和朋友聊微信;喝茶;翻漫画;发“我其实也没什么事情做但就是不想看书或写字”的呆。
打个比方:如果把正经做事儿——读书、写东西、写邮件——当作筋肉和骨骼,把其他纾解心情的零散事儿——刷网页、看微信、聊天、打游戏——当作脂肪,那我的时间安排看上去,就是个脂肪率超高的不健康胖子,而且,还是个自以为很精壮的胖子。

相当多数人,大概与我有类似的毛病:时间都花在闲散的漫游里了,而自己犹且不觉。

当然不能怪人类的感知,这里是印象玩的把戏:人类对时间的印象,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注意力。通常你注意力集中、收集周围信息时,会感到时间变慢;分心,则时间印象会变快。大多数人或者都有类似体验:跑步或看书时,会觉得时间流逝颇慢;跑完步或看书间隙刷一刷社交网络,“怎么半小时就过去啦?”时间是在分心之中流逝的。我们用以闲散游荡的时间,通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书架前犹豫“要不要开始看这本书呢”的时间,通常足够你把这本书翻完了。
时间就是这样流逝的:犹豫、分心、等候刷新出来的新提醒。实际上,事后你回忆这些浪费掉的时间,不会觉得那很有快感,说不定还大感罪恶,但下一次,你依然会如此选择。这很正常:好逸恶劳、贪吃好色、自由散漫,实在是人类最基本天性。能反其道而行之的人,通常都是用一些自我暗示,扭曲过心理的人。

比如上头所言的:规律生活。

海明威认为规律的生活有利于写作。福楼拜认为规律的生活能让你充满原创天分。类似话语很动人,但也让人觉得有圣徒般的殉道感,“哇好像的确很不错,但很累吧?”
实际上,实施起来,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累。

因为人类的身体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给予规律的生活,身体就会接受,并在适当的时间,让你进入适当的状态。当然,所谓21天可以养成个好习惯也实在有些乐观,伦敦大学的说法是:人类平均要66天左右才能养成一个习惯,而且,复杂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更长时间——比如我每天吃一块巧克力可能一天就能养成,每天做50个俯卧撑就更花时间些。
但一个习惯养成后,就是养成了。
一个隐藏的细节是:人类总觉得自己拥有自由意志,但其实大多数时候,乃是激素的奴隶。生理的规律,会很自然的影响心理。人类又是会自我暗示、给自己找台阶下的动物。比如危桥效应,许多人会自觉接受“我现在状态这么好,都是因为某某好习惯呀”,于是,最初需要的毅力,在后期就习惯成自然了。比如,许多人会感叹“哎呀你能坚持做一些事好久,真的好有毅力”,但当事人一定明白:最初需要的可能是毅力,之后其实是习惯,甚至是这事情本身的快感,在推动着你了。

一个例子:
每个人生命里,都有那么一本厚书,开始,你会百般犹豫,千番推诿,而且会找“看不懂”“太闷了”之类的理由,翻两页就算。但熬过最初的开头后,你会进入顺流而下的状态,你会越看越快,欲罢不能,使追读这本书变成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之后,当你不断跟人推荐这本书,念叨“别看开始有些厚,可好看了”时,也常会追悔“我那时候真笨,干嘛要这么拖呢?”

如是,许多时间,其实都浪费在了犹豫不决和散漫之上,而不被当事人所知;许多习惯的养成和自我约束,其实只需要开始时投入一点毅力,不问青红皂白的延续一段时间,然后就会习惯成自然。控制时间和自己,有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许多痛苦久了就不再是痛苦了。比如,你只要尝试过两三次“提前解决问题,不再被拖延症纠缠”的快乐,以后就会像个贱骨头一样快乐的追求提前完成,“这样就没有罪恶感了”。你当然可以说这样很扭曲,但身体就是会用快感来反馈这一切的。
同样的,压榨时间,开始并不快乐,会闷,会分心,但当你习惯了压榨时间来避免荒废时间的罪恶感,而且尝到一两次延迟满足的快乐后,自然就会欲罢不能了——身体这玩意,一开始会犯别扭,但时间一长,自己就会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