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
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
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
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
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
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费
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
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
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
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
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分类: 暖文章
暖文章
姚谦:品位
我想这几年的中国,应该是全世界变化最快的地方。因为生活上的转变,我有幸生活在此亲身见证,在大陆居住的几年,看着这里各方的变化,有了一些主观的心得。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里的快速演变,都反映了人群在美学上的演进。从景观到心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变化,发生的事、对应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在直观的眼帘里都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学史。
经济猛烈飞跃,人们在快速富裕之初,打开大门刚刚看到的好东西,都是以前慕名许久不能轻易得到的名牌物质,因此对奢华生活的向往绝对是合理的人性反应。加上大众媒体对于名利价值过多的描述,商家聪明的置入,奢华直接变成了时尚的对等词。怕落后于世界的恐惧成了众人的价值观,奢华成了一种宣示的平台,太多人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涌入这样的价值观族群里,大家轮流模仿,乐此不疲。终于,高价奢侈品牌产业伎俩被更聪明的中低价商家学成个中秘籍,快速兴起覆盖。于是,时尚从奢侈的表态进入到模拟的时代,这不是只有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事,而是全世界正在进行的一件事。只是在中国这股风潮周期来得太快大猛,行动速度超越心理准备太多,百花齐放却个个相似,无论贵贱,谁也没看到谁,结果更是寂寞。
说穿了,当时尚落入了商机的游戏中,最好被操纵的不就是人际间怕被忽略所生的心理吗?大家都想通过时尚的手段来强化自己掩饰心虚。特别在这几年的中国,表现时尚的心太急,于是表现主义的夸张方式变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从言论动作到穿着,都有了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奢华效益很快地从围观发展到了集体麻木的结果。群众终于明白,用金钱买得到的时尚反而更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了。然而,时尚到底应该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品味吧!品味是一种学习实践后感悟的表现,品味应该是一种因人而异的表达,品味应该是最接近内心的行为。品味不应该以数字统计排序,不能够以符号辨识,也无法以复制模仿完成。最近我常跟朋友说起一则我亲身经历的趣事。在一次晚宴里,一桌都是各界精英的新富,其中一位进口酒商聊起了欧洲各名窖话题,引来了大家的谈论,很快的大家有了共识,某窖某年最贵的酒是公认最好的酒,而且同桌大多数人都喝过,而且手上都还有收藏,兄弟们一一互相表态品后的心得,忽然一位冷静而机智的女士在听完一圈发言后,微笑下结论:“怎么你们说的话,都貌似与上回我在评酒书上讲的一样啊?”忽然整桌安静了一阵子。我当然相信他们真的喝得起这一瓶要价过十万元人民币的酒,只是这样的结论有点幽了他们一默。
有人说:富过三代才能论品味,这话说得有点严重,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也许成立,但今日不同,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品味应该是一种选择的智慧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当品味超越财富的时代来临,当时尚成为一种人际辩证的舞台,品味就成了唯一正途,这点特别对男人来说更是重要。今年春节在台湾脸书上读了一篇姚仁录先生的文章,心中更是有感,他提起乔布斯先生的不要惧怕、不要俗气之性格,在这商业为最终目的的时代,有这样品味与性情,更显珍贵。
一个人的品位不是通过名牌来罗列出来,品位是学习、实践最终在内心感悟的表现,提高我们品位,你会更美!更自信!
生命中最难的,是你不懂自己
前几日和许久未见的表弟吃饭,他依然是那副不太精神的样子,他看着盘子里那一大块肉发呆,我问他有心事吗?他楞了一会儿说,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表弟比我小六岁,高中因为成绩不好学了竞技健美操成为体育生,高考成绩一塌糊涂没办法上体育院校,只能在西安一家大专学习动画设计,毕业回到家乡做过几份工作,在超市里推销过产品,在小公司做过文秘,为雀巢做过校园活动,但大多无疾而终,后来有了一个志愿者的机会,南下湖南成为机关里的临时行政人员。
这就是他可以写进简历里的学习工作历程,吃饭的时候我问他,你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吗?他想了想,不知道。我又问你知道将来你想做什么吗?他说不知道。我接着问那你有什么梦想和目标吗?他说不知道。我说如果你有了想法你知道该怎么去做吗?他不耐烦地说,哥,你别问了,我不知道。
一顿饭吃到中间就僵持在尴尬的气氛里,表弟把薯条和番茄酱搅拌在一起吃得咬牙切齿,我想他有点不开心,想来我和他从来没说过这么严肃的话题。后来我低低地说,你要有一个目标,你要懂得自己啊。
表弟看了我一眼,重重叹了口气,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大哥从小跳芭蕾,国家一级演员,每天全世界的演出,现在又移民到了澳大利亚,有爱情有大房子好车子。你也那么好,电视里天天播你做的广告,书也出了好几本,做的节目连我的同事都在听。我都不好意思和他们说那是我的两个哥哥,我又有什么,我自己压力也很大。
我听了这些话心里一阵难过,我说,你如果把这些变成压力放在心底,那只能让你一直都沉寂在这里,你要去做想做的事情,你要去把握你的机会,不要和别人比,没有人生来就比你强,只是他们知道想要的是什么,然后知道怎么去做。
表弟把酒一口气喝光,放下酒杯看着我,哥,可是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喜欢沟通交流,可是光会说话有什么用,大公司就会要吗?我也喜欢和你一样静静做些节目,可是我住的地方条件不允许,不会软件没有话筒。我也爱写点东西,可是我的文采只是初中水平,自己写出来都觉得好笑。我觉得我就是什么都不会,就做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吧。
听着他有些自暴自弃的话,我又生气又无奈,有句名言说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按照现代含义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世界上的路永远都是自己在走,如果你看到了路却不去走,最终只能徘徊在原地。如果路都没有看到,那就会一直陷入迷局中无法自拔。
后来我问表弟,那这样子你甘心吗?他用力摇摇头。
在我的公众微信,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一些朋友的留言,他们在诉说自己的苦恼,简单分类下来和我表弟的情形差不多,不知道自己会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做的事情又往往不知该如何下手,或者没有真正尝试过,但又不甘心,简而言之就是不懂不知不做,然后只能一直迷茫。
几年前曾经一位朋友对我说他宁愿终日浑浑噩噩过日子,也不愿意去接受看似没有没有结果的挑战。他觉得自己没有才华能力不高,只是一个普通人,想做的事情不敢做,因为看不到尽头,如果没有结果,那么就宁愿不要开始。只是这样的情绪无法排解,郁郁寡欢。
那时我几乎找不到可以反驳的理由,但是当我也走过了同样迷茫困顿的日子,我才觉得这样的话只是借口。先不去谈论那些远的、高大的、了不起的话题,一天天过生活的不是我们这些旁观者,而是你自己,一天天成长的也不是旁人的帮助,而是你自己,一天天看到未来的也不是旁人的眼光,而是你自己。先谈谈自己,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你想做一个普通人,那么就去做普通的人,如果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就勇敢踏出第一步。拿着自己普通的条件去想着更好的未来,然后无法从普通的概念中挣脱出来,再一味强调自己的平凡,本身就是自我矛盾的论题,想做更好,就去做,别去想。如果只是永远停留在不甘心的情绪当中,那不如就放下那些高远,成全自己的现在。
我想,努力奋斗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限于赚钱,或者是博得社会的认同感,还包括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最直接的,就是抚平了你的这份不甘心。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与自己相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梦想和现实永远都是站在相互对峙却相互平衡的立场,最需要做出努力和改变的,唯有自己。
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漂泊在他乡,之所以能够接受这样的日子,说是为梦想,那只是最高的精神支柱,其实是心比天高,不甘心就在狭窄的空间里度过一生,那些和我一样的年轻人,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内心一个答案,给往日的那份困顿情绪一个解脱。
不管我们现在处于哪个阶段,你都可以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既然是空白,就不怕任何的尝试和失败,我们有的是机会开始,只是不要摊开这张纸却无从下手,只是不要还没有开始,就急着结束。
表弟对我说,如果有一天那些想的都去做了,但没有实现,不会很失败吗?到那时回头就晚了。我问他,你所谓的成功是什么?他想了想,赚很多钱,被很多人认识和敬佩,让家人活得好。
我点点头说这也算是成功的一种。他疑惑地看我,难道不觉得很功利吗?我说是很功利,但社会的认同感本身就是功利的事情。成功最直接的标准大家认为的就是这样,如果你拿着这些来要求自己也不为过,但现在更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表弟若有所思地沉默了。
努力的结果会带来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有时就是一次次的失败,有时就会渐渐地走向成功。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努力的方向不对,但更有可能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和那个目标是否正确。每个人都在路上,每个人看似终日朝九晚五,但在你这路上只要不停下脚步,那么所谓的成功,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至于功利和回报,那不是应该考虑的重点,远远不及这过程当中所带来的充实和享受,虽然在看到成绩时我们会兴奋和激动,但我们应该懂得,这份结果是我们无数次的努力和奋斗换来的,如果我们的努力是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哪怕退一万步讲就是为了功利,那又为什么不去开始呢?如果我们为了那个目标,踏出了第一步,谁又说那不就是我们对过去的选择和勇敢的一份结果呢?
凡事都要一点点做起,如果不做,那么就会永远在你的想法里疲于纠结,如果不去努力改变现在,那么你的明天,就会和现在一模一样,甚至更糟。
生活可怕就在这里,一个人如果安于现状,倒也罢了,怕的就是苦于内心的不甘心,但却不愿意改变,到最后现在的日子也过不好,未来也岌岌可危。不知如何去做,或者做到中途就因为种种借口回到了起点,那么生活就变成一种尴尬的处境,让你在不上不下之间烦恼,陷入自我的怀疑和否定,但这其实归根结底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心态。
我曾经看过很多名人的传记,在他们的故事里我看到过一些共同点,那就是行动力和坚持。有一个朋友曾经罗列过很多计划,比如出去旅行,每天记很多单词,一周看一本书,一周温习三部老电影等等,但时间一长就一再放弃,理由也看似合理,今天工作太累了,今天同事聚会了,今天没做那就明天做,这周没完成的下周补上吧。
表弟一听笑了,他也努力了啊,起码真的有计划有实施。我说是的,他确实努力,但成果却差强人意。
我告诉表弟,我们的道路不是一个简单的努力和想法就能够实现的,也不是靠着几个大众规则就适合自己,你要首先了解自己,安排好自己,才能够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人的行动力代表着他的能力,如果能力有限,那么暂时就不要指定太过复杂的目标,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就去逼自己一把。自己的目标因为拖延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完成,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就会变得怀疑自己,从而成为恶性循环,到最后依然是一事无成。
心态的转变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如果盲目地去跟风和实践,到最后只能活得很累,只有真正扭转了自己的意识,才会心甘情愿去做那些自己从未尝试的挑战。如果明明想要改变自己,但总是卡在幻想中无法自拔,明明自己付诸了努力却是被迫被改变,那么生活就会告诉你,一切都是错误,需要重新再来。
而到了那时,你就会发现,被驾于空洞想法和残酷现实中间的自己,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心力。
不要去担心你的生活如何结束,也不要去害怕你的未来会是怎样的结局,你都还没有开始,你怎么知道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表弟说我想做公关,我想播音,我也想写书。我说那就去做,你怕什么,如果你善于沟通,那么就去沟通的事情,利用你的现有条件去努力尝试,不要放弃前往更大世界的探索。如果你喜欢播音但不知如何下手,那么我可以教你软件告诉你播音技巧。如果你喜欢写东西,就去多看书多写多尝试,总会慢慢进步。可是像你现在光想不做,或者找一些条件不允许之类的借口,最终永远都只停留在幻想和自我退缩的阶段。
表弟听完我话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他说我害怕失败,到最后连现在的日子都没有了。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写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可走的道路,也从来没有不可达到的目标。只要你实际地去想,实际地去做,你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哪怕你暂时想要达到理想中的高度真的很困难,但起码你有去攀升,那么距离就会一点点接近,但如果你只是仰望和感叹那高远天空,那永远你都抬着头去望,永远不可能接近它。
我们都是这样子,眼前的一切不忍放弃,未来的种种却总想不劳而获,这样子的情绪就会让我们忽略了现在的行动,而只是观望未来种种美好的假象。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空穴来风,任何人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哪怕你看到现在所有的成功人士,在他们荣耀的背后,哪一个不曾经历过那些义无反顾的勇敢和坚持?
表弟说我不可能成为成功人士的,他们的目标我根本达不到。我摇摇头,我不是让你成为他们,而是做真正的自己。人活着不是为了那些所谓的成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就是顺从内心做自己。脚下的路只有你一个人去走,你走得越远,你看得越广,那么你就是越成功,成功没有尽头和终点,而是你如何探寻走在这路上的过程。当你放下你的偏执和迷茫,开始迈出第一步,那么你就是成功的,以后的道路,只是丰满了这份成功的介质,加深了你对自我的完善和历练,成为了你心中的自己。
我们在青春里耗尽了心力去想自己的梦想,去规划自己的道路,难免会有迷茫和困顿,这都不要紧,二十多岁拥有的就是年轻,你还有大把的时间去想你想做的事情,你还有更多的机会让你去挑战让你去失败,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梦想根本无法达到,那么就换一个更近的目标,一点点去接近那看似虚无的梦想。
最好的生活状态,无非就是心怀着你的梦想,勇敢过自己的生活,哪怕最后过了拼搏奋斗的年龄,回归到了平淡的日常生活,也无所谓。没有实现梦想不可惜,没有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不遗憾,但你应该努力让自己问心无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获得比社会认同感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你内心的踏实和无怨无悔,那是之后你在漫长人生道路上的财富,是你面对以后所有困难和阻隔的勇气和力量。
因为你知道,你曾经为了梦想而努力和做出行动,你就不怕再一次迎接生活的艰难,你就不会因为那些突如其来的困苦而措手不及,你明白,曾经的风风雨雨不会白白到来和离散,它一定会在你的人生里留下痕迹,成为你的盔甲,和你一起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未来有什么在等着我们,如果只是想着可能出现的最坏打算而不准备开始,那么人生中可以成功的几率也会和你擦身而过,而当你看着旁人一点点发出的光芒,就会后悔曾经的停滞甚至是退缩。
一个人,不怕将来后悔做过什么,而是怕后悔没做什么。
是的。挑战不可怕,困难不可怕,失败不可怕,任何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为这些所谓的可怕而迷失了自我。这条路百转千回的路途,无非就是和自己的内心、和曾经的自己来一场战争,最终打败你的是自己,你的对手不是别人,永远只有你自己。
生活好似一个皮球,你拍它一下,它才跳动,你怀抱着它,那么它永远只能沉睡在你的意淫里。如果不去逼自己,你根本不知道生活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世界再精彩,别人再成功,都和你没有关系,你只有做自己,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路,生活才不会刁难你,有些事情不要再去无谓地想,而是该好好思考,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也许你要的未来还远在天边,也许你一直跌倒困难重重,也许你已经努力但毫无进展,也许你所看到的现实和你期望的那个未来相差甚远,但是只要你懂得自己,并且勇敢做出选择和决定,就算别人无法理解不能认同,就算那个未来依然无法抵达,你都可以始终活得充实而踏实,因为你知道,你一直都在路上。
只有这条道路上的经历是最宝贵和有用的,也有只有经历才能够让我们真正明白这个世界,明白自己。我们都应该去经历一些从未见过的人事,在这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有的刻骨铭心,有的烟消云散,但是当你明白了自我勇敢在这路途中,哪怕是回首,你都不会后悔曾经的开始,真正让我们难以忘怀深怀感恩的,绝对不会是路上的苦楚和风雨,而是最初那个不顾一切清醒勇敢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与自我有关的事情,一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用瞻前顾后,不必好高骛远,只是心里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二是勇敢去做,如果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要去亲自经历,只有走出了脚下的每一步,才能看到下一刻你所想要的风景。三是记得要坚持,好走的路上风景少,人少的路途困苦多,属于我们的终究有限,只有认定了它,勇敢去走去坚持,才能够度过前面漫漫的黑夜,收获微光的黎明。
我对表弟说:不知道想要什么就回到你的起点,想想曾经的道路,与内心中最本真的自己对谈,找到曾经的出发点。不知道怎么做,就慢慢梳理你的想法,按照一切可行的方式去一点点计划和安排。而当你有了自己的计划,就去坚持和努力,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不劳而获的未来,只有你明白了自己,才能去明白这个世界。
相信自己,相信梦想,相信温暖,相信爱,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相信你的一切。
你要清楚你的道路不是任何人可以替你打算和安排,你要明白你不是任何人的翻版,也不是别人的替代品,你只有真正做自己才能活得踏实和快乐,你也只有真正认清了自己,才会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尼采说得好: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我们都以为,有一天成功了就一定会幸福
今天中午吃蒜薹炒腊肉的时候,我想起两个人来。
她们是我曾经租房子时候的合租室友,根据年纪排序,她两分别是老大和老二,我是老三。老大有一个奇特的减压方式就是早晨做饭。因此我们三个人商定,每人每月交100元钱,老大每天早晨做饭,我们仨人都中午带饭。老二每天负责下班买菜和管钱,老三我不太会做饭又能折腾,因此老大老二坚决不让我进厨房,只让我等着吃就是对她们最大的回报。三人一个月共300,这个费用太少了,我提议多交点钱,但老大老二坚决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因为我经常有约不带饭,对吃饭也没什么大兴趣,因此我也不知道她们都吃什么,也没太注意我每次都带着什么饭。
我们都以为,有一天成功了就一定会幸福
有次我下班回到家,老大从屋里伸出一只脑袋问我,明天带饭吗?我想了想说:“带吧。”话音刚落,老大把头扭向另一个方向,朝老二的屋子喊了一声:“老二,买蒜薹,明天老三要带饭。”我有点奇怪的问她:“什么叫老三吃饭买蒜薹,你们平时不吃么?”老二边换鞋边说:“我们平时就吃白菜土豆什么的,老大说你爱吃蒜薹,所以你吃饭的时候我才买蒜薹。蒜薹比较贵嘛。”
我有些发愣,但也不知道说点什么。她们两个各干各的,跟没事儿人一样买菜的买菜,拜佛的拜佛。我才回忆起来,每次带饭都有蒜薹这道菜。我一直以为,她们也爱吃。但没想到她们这么迁就着我,自己辛苦劳动,还要顾及我爱吃什么,还要为我去买贵的菜,自己平时就吃便宜的。
其实老大每天早晨7点就起来做饭,而我每次都是从门缝里飘进来的菜香所惊醒。老大的菜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这种味道包含在所有的菜里,土豆、萝卜、豆角、番茄炒鸡蛋什么的,都有同一种味道,以至于跟她学做饭的老二后来做出的菜也是同一种味道。每天早晨八点半左右,都会在蒙眬中听到老大推开我的房门,拿走我的玻璃大饭盒,装好满满一饭盒菜和米饭,再开着饭盒盖送进来,放在我的写字台上,巨大的、统一的菜香味儿此刻飘在我房间里,让我再也睡不踏实的想起来吃两口。等我磨蹭半天起来差不多晾凉了,可以吃两口再带走,也可以直接盖上饭盒盖带走。每天中午,我都会在办公室吃掉老大给带的满满一盒饭菜。同事一直以为我家人在身边照顾我,但每次听说室友做的饭,大家总是惊讶的不得了。
除了做饭,她们也从不让我做家务。现在回忆起来,跟老大老二一起合租的两年多时间里,是我毕业后最忙的时间,每天昏天暗地的,夜里两三点还在工作。这期间,我似乎不记得倒过一次垃圾,拖过一次地,每次她们都以我太忙,晚上还要写作太辛苦为由帮我顺手干完。我晾在阳台的衣服,也每次都是她们来收。我过意不去,想要多交点钱,但总被以公平为理由拒绝。其实我比她们工作早一年,工资高一些,我愿意多付一些钱,想以此回报她们的劳动。但我也知道,钱并不是她们对我好不好的理由,但我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一下,尽管还是被拒绝了。
后来,我们渐渐分开了,各自有了新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大的城市的三个不同的角落里。但总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我们还是会去老大家吃她刚研发出来,可其实还是那个味儿的各种饭。每次,老大都等着老二,然后一起接上我,慢慢回家,慢慢做饭,三个人像以前一样,围在一个小桌子上闷头吃上一大碗,临走老大还恨不得给打包一份带走。前几天老大买了房子,我说我还想吃你上次做的那个乱七八糟的面啊,老大毫不犹豫的说:“赶紧来,我家厨房处女用给你了。“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远方,心里冷的要命;有时候你拼命想找个男朋友,以为那样就有了全世界的温暖;有时候你孤独寂寞的想哭,总觉得自己没有依靠。但有些很小很小的细节,蕴藏着点点滴滴的温情,其实就弥漫在你的身边。这种温暖很微小,微小到你如果不写下来真的会忘记。
相对于小小的你我来讲,每个城市都很大,大到像洪荒宇宙,你与一个人分开,就可能永远不想见;每个城市也都很小,小到只要你诚心相待,破房子也是温暖的家。城市里的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可能孤寂、可能寒冷、可能不安、可能哭泣,但总有那么一刻,你会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一丝温暖,包围着你,裹挟着你,慢慢长大。
我们都以为,有一天成功了,一定会幸福;有一天我有了大house,有了豪华家私和太空棉被就再也不会冷。可无数前辈在回顾往事的泪光告诉我们,所有关于青春里的奋斗故事,都离不开艰苦的环境,捉襟见肘的窘迫,但那些回忆起来能让你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的人和事,才是你绵长的生命时光里,最温暖幸福的事。
我是幸运的,遇到她们,遇到你们,所有人。
鼓励和表扬的巨大区别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10年里,一直与她的团队研究夸奖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研究,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
表扬容易让人变得脆弱。鼓励使人培养进取精神。表扬是夸奖其天分。鼓励是夸奖其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