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

A小姐遇上C君的时候刚失恋没多久。散伙儿这事,先提的那个人叫分手,被甩的那个人叫失恋。从这儿的用词您就知道,是谁先不要了谁。而且还是最惨的那种,劈腿。

A小姐能遇上C君是因为他是A小姐闺蜜的男朋友的朋友。闺蜜不忍心见A小姐过得灰头土脸,所以呢,四个人晚餐就约到了一家寿司店,A小姐对面坐着C先生,闺蜜的男朋友笑成了一朵花似得对A小姐说:“他是我大学同学,现在在xx公司做。”戴着大眼镜的A小姐抬头正好撞上了C先生温和的微笑,大脑一下子短路了,所有的寒暄都卡壳成了一句小时候学的英语:“Nice to meet you.”

C先生没忍住,“噗嗤”的一声笑了。

晚餐以后两个人互相留了手机号和微信号。C先生很细致,和A小姐的聊天也透露出了一种从容不迫温文尔雅的调儿。也约A小姐吃了几次饭,看了几次电影。说实话这位男士口才不错,总能逗得A小姐开开心心。

那天他约了A小姐看电影,A小姐在等他买票的时候,撞上了一对情侣。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她看到的是前男友D君正牵着新女友来看电影。三人的见面难免有些尴尬,前男友正想打个招呼,新女友却一扯他的衣服,拽着他趾高气昂地走了。前男友离去得时候回头望了A小姐一眼,有点说不出来的歉意。A小姐苦笑了几声。想到家里抽屉里一盒子的电影票根,曾经是她和前男友的见证,现在却都成了垃圾。她不知道该用怎么样的感慨万千来说明这些百转千回的细节,却没有愤怒和伤感,只是单纯得觉得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生。

C先生买票回来,正发现A小姐在目视远方得发呆。他笑着拍了一下她的脑袋,“看什么呢那么出神。”

A小姐收回了那些感慨的心思,平静得说:“没事,看到前男友了。”

感谢A小姐的闺蜜,让C先生知道了不少A小姐的故事。她和前任两个人是青梅竹马的初恋,大学时候整整谈了四年,临毕业了两个人分手了,好像是男方找到个家里颇有背景的姑娘,为了前途就把小姐给蹬了。你以为这种狗血的剧情只有小说里才有?错了,现实生活比小说狗血多了。凭心而论,C 先生挺喜欢A小姐的,当初她那句 Nice to meet you 让他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毛毛躁躁的姑娘,可是聊着聊着他发现, 她却是个安稳的姑娘,偶尔有点孩子气,却挺可爱。

C先生对A小姐挺心动的,却不知道A小姐怎么想,他试探了几次,却什么都看不出来。A小姐对他挺热情,但是C先生无法判断这是她的礼貌还是对他有好感。他约A小姐出来,本来是想趁着这次机会表白的,可是看这种情况,他一下子不知道还该不该继续了。

“没事,电影快开场了,咱们进去吧。”他拍了拍A小姐的肩,和她一起走进了电影院。

A小姐在昏暗的电影院里,一字一字地说:

“我和他在一起四年,差不多天天吵架。他对我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不好。我总是纠结要不要分手却一次次对自己说算了。我开始不知道,我是为了惯性还在坚持,还是因为我还爱他。后来他告诉我他劈腿的时候我意外地一下子轻松了,觉得终于解脱了。我没有勇气提分手,没有勇气说断就断,可是我过得很不高兴,到最后我都不明白我究竟在坚持了一些什么,现在想起来,自己当初真是个傻子。”

C 先生什么都没说,只是轻轻搂住了A 小姐的肩。

那天晚上电影散场之后,他送A小姐回家,两个人一路谈天说地谁也没提前男友的事情。在A小姐住的小区门口他还是决定表白,A 小姐答应的很痛快。

C先生一直都没有问过A 小姐为什么喜欢他,也没有和A小姐再聊起前男友。有一次他和A 小姐旅游归来之后,他给A小姐发了他俩拍的合照。

A小姐说:你知道吗?我和你在一起之后,整个人每天都很快乐。

C先生说:谢谢,你告诉了我我最想要的答案。

其实感情能有多复杂。能有多少的曲折离奇悲欢离合,我们花了那么久的时间去追、去问,最后要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的答案。或许也会有矛盾,但是希望不要有争吵和伤心。或许未来也会有许多的困难,但是我们还都充满勇气的一起走下去。

和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他给你的能量,是让你每天都能高兴得起床,每夜都能安心得入睡,做每一件事情都充满了动力,对未来满怀期待,那你就没有爱错人。

最隽永的感情,永远都不是以爱的名义互相折磨,而是彼此陪伴,成为对方的阳光。

“和你在一起,我很高兴。”这就是最动听的情话了,没有之一。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

  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

  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场爱恋,用心、用情、用力,感动也感伤。

  我把最炙热的心藏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喝下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

  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段告白,忐忑、不安,却饱含真心和勇气。

  我把最抒情的语言用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爱你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看不见你的时候,才最爱你。

  同样,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也许,我太会隐藏自己的悲伤。

  也许,我太会安慰自己的伤痕。

  从阴雨走到艳阳,我路过泥泞,路过风。

  一路走来,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一本得罪全世界年轻人的书:你们是最愚蠢的一代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老师马克•鲍尔莱写了《最愚蠢的一代》,他罪了8700万的美国年轻人。

  在书中,他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甚至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鲍尔莱因说:“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和手机短信上了。”

  马克•鲍尔莱因(Mark Bauerlein)对Facebook尤其深恶痛绝,他强调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中,9个是社交网站,“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但是,将这样的罪名完全归结到数字技术,上,是否过于粗暴和简单化呢?

  鲍尔莱因说:“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如果他们24小时腻在一起,这点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记者问:老一代人鄙视新一代人很正常,但很少有人会用“愚蠢”这个词,您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来形容美国的年轻一代呢?

  鲍尔莱因说:我知道这个词很刻薄。我的书出版前,我妻子劝我换一个,但我说“不”,我必须用“愚蠢”这个词,就因为它的攻击性,就因为它侮辱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我是一名老师,我的目的不是批评,而是想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渊博。很多老师不愿意冒犯年轻人的文化,因为他们不愿意被称作“老古董”,但很多时候,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一个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受了侮辱,这是好事,说明他们在思考,想为自己辩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学习。我希望的是,每个年轻人都足够生气,来证明我是错的。你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是错的,我渴望每一个负面的评价,这就是我选择“愚蠢”这个词的用意。

  那么“愚蠢”到底是指什么?

  “愚蠢”并不一定是指这一代人的智力有什么问题,而是在于他们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那么您的指责有根据吗?

  我可以给你一些数据:今天,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1/3的年轻人(18——24岁)不知道美国副总统是谁;52%的学生以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是德国、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苏联。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给出许多,数据来自美国教育部、人口调查局、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全国艺术基金会……都是权威机构。有一些调查是我自己在美国教育部时亲自负责的。并非我夸大其词,美国年轻人的无知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您认为,这是一个全球现象,还是就美国如此?

  我认为是全球性的,只不过美国的情况更严重。因为年轻人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他们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时间、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零花钱比谁都多。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政府执政了200多年,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军事政变,不用担心敌国侵略,不用担心健康危机。他们为什么要关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要关心中东发生了什么?他们关心的是派对、游戏、篮球明星,在Facebook上给朋友发照片。

  这一切听起来好像很负面,但事实上,我喜欢年轻人,我希望他们长大。我希望他们了解历史、政治、艺术,了解他们的公民权利,了解他们的政府的运作。

  那您还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吗?如果当时有互联网,您觉得自己会和今天的年轻人不一样吗?

  哦,我会和他们一样。15岁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白痴。这不是他们的错,只是这些工具太诱人,太好玩了,让一个15岁的孩子难以拒绝。

  这是年轻人的本性,正是构建自己身份的年龄,他们思考孤独、害怕,他们必须寻找同盟,他们必须稳固自己,通过模仿别人。

  他们需要社交,而数字工具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这种需求。比如,一个15岁的孩子一个月发了500条短信,父母说,够了,你太费钱了,他们没收了他的手机。对父母来说,这不过是个玩具,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却是“你毁了我的生活”。

  15岁的时候,我也上学,和朋友聊天、打篮球,但晚餐的时候,我会回家,会一个人做作业。一天里至少有一段时间,我不是和15岁的人待在一起,而是独自一人,读书、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听他们谈话,关于外面的世界,关于政治、金钱,或者看电视新闻。

  但现在,有了互联网,年轻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腻在互联网上,晚上22点钟还在聊天、分享照片、发朋友圈。他们没有分开的时候,这才是问题所在。

  那你知道“同辈压力”(PeerPressure)吗?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

  你知道一个18岁的男生为什么要上Facebook吗?因为他的朋友都上了。你知道16岁的女孩为什么要在肩膀上纹身吗?因为她的朋友纹了。你知道,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他的部落,没有Facebook账号,会面对怎样的压力吗?

  一个17岁的年轻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就是被别的17岁的人隔离。对他们来说,没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觉,这就是青春期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在一起。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平均每周要发2272条短信。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社交生活是多变的,也许一节课上完,就发现自己收到了分手短信。你能相信吗?现在的年轻人都是通过短信分手。所以,他们没法坐在椅子上,安静地读一本小说,他们必须随时查看朋友们在说什么,否则就精神紧张,无法集中。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这样,他们厌倦了,但不能出来。因为一旦出来,就失去了社交生活。所以,他们需要老人们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则,他们永远是孩子,永远不长大。

  悲哀的是,当他们30岁的时候,一定会追悔莫及。他们会想,为什么在高中时代,我不学学历史呢?为什么不在我可以纯粹读书的时候好好的读书呢?现在一切都晚了。老婆、孩子、柴米油盐、生活的种种压力,我再也不可能读小说了,我看看电视就上床睡了。一切都结束了,这是很悲哀的。

  我年轻过,也愚蠢过,但现在年轻人的很多东西,我完全不明白。我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对自己的照片那么着迷,我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一个关于自己的博客。

  也有人认为,博客和社交网络促进了另一种形式的书写和交流能力?

  社交网络的交流仅仅发生在年轻人之间,所以它很难让你有什么进步,更好的词语、新奇的句法、机智的风格、复杂的想法……它只让你保持在青春期水平。

  我一直认为,信息的加速度一定会带来内容的肤浅化,很多时候,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

  可是有没有可能是年轻人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而作为老一辈的您不理解这种变化而已?

  也许吧。技术在改变,行为在改变,学习方式在改变,而我陷在旧的思维方式里,这是有可能的。不过,我还没有听说过有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我不认为这样的研究能有任何结果。因为在数字时代,无论技术,还是人的行为,都变化太快了,你根本来不及围绕它展开研究。为了研究一种行为及其影响,你必须有一段时间要深入的研究,而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给别人这样的时间了。

  我想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的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像我这样的人,一心要维护书本和阅读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只会显得越来越奇怪,不过我希望年轻人能够远离再远离。回到一个人安静独处的读书时光里。

装睡的人你叫不醒,不爱你的人你感动不了

  你必须明白:

  要走的人你留不住。

  装睡的人你叫不醒,不爱你的人你感动不了。

  如果想念你,他会找。

  如果想要你,他会说。

  如果在乎你,他会真情流露。

  如果这些都没发生,那么他就不劳你费心了。

  其实,谁喜欢你,你能感受得到。

  你喜欢谁,他对你爱不爱,

  在不在意,你也能感觉到。

  有时候,聪明如你,傻就傻在习惯欺骗自己。

  承诺了不该给的承诺,坚持了没必要的坚持。

  爱情这件事,勉强不了,

  住不进你心里的人就放他走,

  你走不进的世界提前先掉头。

  茶凉了,就别再续了,

  再续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人走了,就别再留了,

  再留下也不是原来的感觉了。

  情没了,就别回味了,

  再回味也不是原来的心情了。

  慢慢的都会远,渐渐的都会淡。

  拥有时好好珍惜,离开了默默祝福。

  人生的旅途,没有人是应该要陪你走到最后的。

  不适合的鞋子,就不要硬塞了,

  磨的是自己的脚。

  打电话对方不接,就不要一次又一次重播了,

  珍惜你的人会第一时间打来。

  搬走的餐厅,就不要大老远过去吃了,

  你的时间不能一直花在追随的路上。

  所有人和事,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不是你的也别强求,反正离开的,都是风景。

  留下的,才是人生。

  如果主动跟你分手的人,

  在短时间里找到了新人,

  不是因为他们真那么好,而只是因为早有目标。所以才把你当旧鞋一样甩掉。

  什么不想拖累,什么不适合,都是骗人的。

  无非就是喜新厌旧而已。

  真正相爱的人,有再多借口也不会分手。

  因为永远都是正爱着,而是不是爱过。

  有缘就珍惜,无缘就放手吧,别累着自己!

  把自己过得像王后,你才能吸引国王。

  你是怎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拼命对一个人好,

  生怕做错一点,对方就不喜欢你。

  这不是爱,而是取悦。

  分手后觉得更爱对方,没他就活不下去了。

  这不是爱情,是不甘心。

  当一个人回复你的消息很慢,

  或直接不回的时候别担心他出了什么事。

  他只是在陪比你重要的人或者在做比你重要的事。

无论最后嫁给谁,都该星辰璀璨爱一回

  最近朋友圈里都在讨论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电影人、文化人纷纷写了一些或深刻或有趣的影评。我问一位老师电影好不好看,她说:“你懂的!”就像大多数文学史上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该有的样子。我又变了一个方法问她:“哪个角色演得最好呢?” 她说:是袁泉演的梅志。

  在这样一个秋风渐凉美好周末的夜晚,我不想絮叨八卦文学史上先锋女子的爱恨纠葛。只想对还很年轻的你们说:无论最后会嫁给谁,你都该任性肆意地爱一回。

  在未来几十年势必充斥着咬啮性小烦恼的漫长婚姻里,你一念闪过自己曾经也星辰璀璨的爱过。方才有了一点点勇气,却耐得住现实安稳的温暖。

  每一次你都以为这辈子再也不可能遇到一个对自己更好的人了,可每一个下一次你都遇到了。

  只是无论再得到多么盛大的宠爱,你都再不可能像第一次那样,以全方位受伤的姿态去痛、去爱、去伤害。年轻的时候就连伤口都是闪闪发光的,就连疼痛都是享受的,就连呼吸都数得出起伏,就连心跳都听得到电波。

  和一个有才情的人谈恋爱,你发现自己是一把蒙灰已久的琴,从此每一根弦都跟着他叮咚作响。最美好的时光就在于什么都没有发生,却已经都发生了。从发丝到脚趾,每一寸肌肤都在孜孜的跳动。

  爱是一种能力,有些人先天就具有非常强大的爱一个人的能力,他们一定不是结婚的好对象却绝对会令你拥有一段目眩神迷的恋爱时光,一开始就知道不是一张终生的契约。你要不要?

  你知道也许彩虹会来,但它终将消失。难道你就捂住双眼说“不”吗?

  青春期结束以后,我们会过得很辛苦。我们不再为自己而活着,即便春风得意也必是一份收获几分耕耘。所有美好的生活都和责任、辛勤、割舍、权衡很多很多别无选择的选择捆绑在一起。

  你再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女人了,你变成了一个变形金刚像八爪鱼一样六七件事情同时开工。你是无所不能的问题解决专家,你很累可你还得很美。

  你无能社会嫌弃你,你不迷人男人嫌弃你。你无法只为自己活,骑虎难下,只能进不能退。你的人生早已上轨,哪里容得下你傲娇胡闹。

  唯独青春时刻,你只为自己活着。

  如果年轻时你没有见识过足够好的爱情,你怎么知道自己值得被如何去对待呢?

  在三十岁之前,不要错过一个能让你如沐春风的人。

  我是你,一定会你是天堂我跳下来,你是地狱我跳下来,享受他的温柔忽略他的软弱。当你不再天真,不再耀眼的时候,你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打发不完的时间去和一个可靠的对象完成结婚、生子的标配。

  日月光华,人间情痴。若非痛过,哪算真爱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