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的手机不能连网

许久不见面的表妹琪琪忽然给我打了个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她劈头盖脸的就问,姐,我开了个微店,怎么也不见你捧场啊?不捧场好歹转发一下嘛,不转发也好歹点个赞啊!

我愣住了,琪琪开始在微信上卖面膜之后就天天发各种广告,不是大眼美女用了面膜更加美丽就是自己洗脸之后亲自示范的自拍照,原本开通微信之后加了很多三姑六婆,也就是为了了解一下亲友们的生活点滴,可这种连番轰炸实在让我烦不胜烦,只好选择不看她的朋友圈。

啊,你开了店啊,真是的,最近太忙,都没注意到!没办法,硬着头皮用成年人的虚伪开始寒暄。

你现在在哪儿?我给你送两盒过来?话音未落,琪琪已经挂了电话,20分钟以后,她出现在我家门口。

我这个人一向面软,哪里好意思白用人家的面膜。在琪琪的热情攻势下,一激动,掏出两百块钱塞到她手里。

琪琪嘿嘿笑着说,姐,用得好,一定给我宣传哟,走了啊!

我的皮肤容易过敏,对面膜的选择一般都很慎重,反复掂量才会购买。望着琪琪放在茶几上的两盒面膜,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周末回家探望老妈,正好碰到琪琪的父亲,老人家满脸欣慰又很骄傲的说,我们琪琪啊,特别懂事,能干又听话,卖的面膜听说进价就一盒198元哩!小翠啊,你要用得好,一定多帮忙宣传呀。

一盒进价就198元?我的耳朵轰隆隆响个不停,我自以为给琪琪200块算是见面礼了,没想到说来说去我占了便宜自个竟然不知道。内心感动之余,当即发了一条微信,大意就是表妹琪琪的微店在卖面膜,请大家多多支持云云。

回城之后,晚上无聊,洗脸之后决定用用琪琪的面膜。孰不知,第二天一早醒来,脸上起了一大片红色的斑点,不用说,过敏了!给单位领导请了假,又羞又气的到医院挂号准备看病,排着队,就听身后有人喊,翠翠?

小云?你来看病啊!一回头,是好久没见的老同学小云!

小云连珠炮似的说,嘿嘿,咱俩今天能在医院见面,真是缘分啊!我在微信上看到你推荐的面膜,心想,你是个谨慎的人,推荐的东西肯定不错,就买了两盒。好嘛,用完两天,脸上就疙疙瘩瘩的!

望着小云脸上的红疙瘩,我尴尬不已,连声道歉。

看完病出来,正准备告诉琪琪面膜的事儿,她的电话就到了,姐,面膜是三无产品,太不好意思了。进货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啊,我自己还用着呢!放心,我退钱给大伙儿!哦,对了,我准备卖内衣了,内衣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还得靠老姐你给我宣传呀……

我的太阳穴一阵抽疼,吱吱唔唔放下电话。

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孤独感往往令人疲倦不堪,于是,想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想融入别人的圈子,想在寂寞的时候随时找个人说说话,想在疲惫的时候,靠在友情的港湾里稍作停歇,想找到同类一醉解千愁……只可惜,偌大的朋友圈,QQ上的头像不知何时都变成了灰色、微博上热热闹闹的全是转发的新闻,微信则一堆的消息,有的朋友拜托给他儿子在某次比赛中投票,有的朋友想让我转发他朋友的文章,还有的开了店卖玉器请我帮忙宣传……

一开始用微信的时候,我有了烦心事或者高兴事,都喜欢在朋友圈唠叨两句,而我也很想看看别人的世界,一来二去,却发现,报社朋友的微信从来都是关于报社的新闻通稿、电台朋友发的微信一般都是转发单位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当老师的朋友则发些教育类的文章,基本上没有人抒发自己真正的情绪,除了各种广告,就是各种路况信息和新闻,我叹了口气,不知道自己要这微信朋友圈何用?我们都藏在屏幕后面,在静静的夜晚刷朋友圈,一个劲儿的点赞,其实压根也没看那写的是什么;我们下意识的伪装自己,越忙,越孤单……

正在心烦意乱之际,某人应酬回来,一进门就问,昨天我转发的那个文章,你打赏了没有?

什么文章?我压根没看见啊!我一头雾水。

某人气急败坏的说,那是我老领导写的一篇文章,心灵鸡汤类型的,你别管,打赏一百块,快点!还要在下面评论一下,说点好听的就行!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一堆刷屏的,我根本没看见某人转发的文章,连忙点开一看,老领导的文章一贯的主旋律风格,于是又问一次,真的要打赏一百块?

人家对我有恩,快点,别啰嗦!某人催促道,再说了,他专门给我打了个电话,让转发一下,打赏的事儿只不过没明说罢了。人嘛,都要面子,我理解。

好吧,我叹了口气,打赏了一百块。

自从用了QQ,博客,微博之后,加的人越来越多,同学、朋友、同事等等,见了面就相互问,哎,有QQ吗?有微博吗?有微信吗?加一下!从前有什么心事,就把微博当树洞,发发牢骚,现在不敢了,一堆人潜伏在那里,保不准什么时候就爆炸。例如,那日朋友小吴来借钱,我今年刚买了一套房子,手头很紧,于是委婉的拒绝了。当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去吃涮羊肉,一高兴,拍了两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且附上文字:德隆楼的涮羊肉真好吃,缺点就是贵啊!小吴淡淡的在下面评论道,日子过得不错啊,看来手头很宽裕呢。看到这条评论,顿时心情复杂,平时偶尔发发自己出去玩的照片,亲戚会说,咦,你又去玩了?朋友会问,你怎么不叫上我啊?

你胖了!你老公头发有点少啊,要赶紧治啊!你家娃呢?你这裙子款式有点旧呀!

杂七杂八的评论令人头疼不已,不回复,显得高冷;回复,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才恍然感到,从前用这些社交工具,盼望有人关注,有人评论的那种心情,其实潜意识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那是年少时的我;而今,是想清清静静的找个树洞,隐藏自己的心情,或者静静的躲在屏幕后,看看别人的生活,仅此而已,压根不想让别人对自己的生活品头论足。渐渐的,我再也不想在朋友圈发消息了。

昨晚,有个不太熟的朋友来电话,寒暄一阵后,说自己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让我和某人在微信上给他宣传一下。不知为什么,我脱口而出,哎,我的手机是最老式的,压根不上网,更别提用微信了,呵呵。他哈哈笑了一气,说,你个老古董,那好吧,等你换手机了再说!

放下电话,我松了一口气,某人在一旁笑,说,这是个好主意!

我们俩重新把旧手机拿了出来,对外都说手机太破,没法连网,也不用微信,耳根子一下子就清静了。

远离了朋友圈后,我们不再一回家就拿出手机迫不及待的看个不停,那种心急火燎的感觉,仿佛一分钟不看微信就错过了多少精彩似的。心,渐渐的静了下来,一起吃饭,轻声细语的聊天,四目相对,温情脉脉,似乎又找到了恋爱的感觉。

往日,刷朋友圈、浏览新闻、看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等等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托儿所老师给孩子换下来的口水巾经常忘了洗,第二天天气如何也无暇顾及,没空给宝贝准备早晨穿的干净衣服;现在,我们拥有了整个宁静的夜晚,可以做好多事情。从前的我们是多么粗心、多么失职的父母,总担心朋友的信息没有及时回复、点赞、转发而失去他们的友情,总担心有什么新闻漏掉,失去和同事聊天的谈资,为这些无谓的社交圈子,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重新在灯下捧一本小说,找回丰富的内心世界,找回逐渐褪色的情感交流方式,天天喊生活真累的我们,嘴角轻盈的向上扬起,在每个清晨,带着充足睡眠后的神采焕发奔向单位,开始崭新的一天!

当再有朋友提起微信时,我会轻声笑着说,对不起啊,我的手机不能连网呢!

我们到底要交什么样的朋友

人生的朋友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一种是在欢乐的时候不会想到我们,只在痛苦无助的时候才来找我们分担。这样的朋友往往也最不能分担别人的痛苦,只愿别人都带给他欢乐。他把痛苦都倾泻给别人,自己却很快忘掉。

一种是他只在快乐的时候才找朋友,却把痛苦独自埋藏在内心,这样的朋友通常能善解别人的痛苦。当我们丢掉痛苦时,他却接住它。

一种是他不管在什么时刻什么心情都需要与别人共享,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独悲哀不如众悲哀,恋爱时急着向全世界的朋友宣告,失恋的时候也要立即告诸亲友。他永远有同行者,但他也很好奇多事,总希望朋友像他一样,把一切最私密的事情对他倾诉。

还有一种朋友,他不会与人特别亲近,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独自快乐、独自清醒,他胸怀广大、思虑细腻,口示优越,带着一些无法测知的神秘。他们做朋友最大的益处是善于聆听,像大海一样可以容纳别人欢乐或苦痛的倾泻,但自己不动不摇。由于他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别人的快乐予以鼓励,对别人的苦痛施以援手。

用水来做比喻,第一种朋友是河流型,他们把一切自己制造的垃圾都流向大海;第二种朋友是池塘型,他们善于收藏别人和自己的苦痛;第三种朋友是波浪型,他们总是一波一波找上岸来,永远没有静止的时候;第四种朋友是大海型,他们海纳百川,但不失自我。

当然,把朋友做这样的划分清不是绝对的,因为朋友有千百种面目,这只是大致的类型罢了。我们到底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或者说。我们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朋友?

卡莱尔·纪伯伦在《友谊》里有这样的两段对话:“你的朋友是来回应你的需要的,他是你的田园,你以爱心播种,以感恩的心收成,他是你的餐桌和壁灯,因为你饥饿时去找他,又为求安宁寻他。”“把你最好的给你的朋友,如果他一定要知道你的低潮,也让他知道你的高潮吧!

如果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才找你的朋友,又有什么意思呢?找他共享生命吧!因为他满足你的需要,而不是填满你的空虚,让友谊的甜蜜中有欢笑和分享吧!因为心灵在琐事的露珠中,找到了它的清晨而变得清爽”。

在农业社会时代,友谊是单纯的,因为其中比较少有利害关系;在少年时代,友谊也是纯粹的,因为多的是心灵与精神的联系,很少有欲望的纠葛;工业社会的中年人,我们很难和一个人在海岸散步,互相倾听心灵;难得和一个人在茶屋里,谈一些纯粹的事物了,朋友成为群体一般,要在啤酒屋里大杯灌酒;在饭店里大口吃肉一起吆喝;甚至在卡拉OK这种黑暗的地方,寻唱着浮滥的心声。

从前,我们在有友谊的地方得到心的明净、得到抚慰与安慰、得到智慧与安宁。现在有许多时候,朋友反而使我们混浊、冷漠、失落、愚痴,与不安。现代人都成为“河流型”、“池塘型”、“波浪型”的格局,要找有大海胸襟的人就很少了。

在现代社会,独乐与独醒就变得十分重要,所谓“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就是一下午静静地坐着,也能安然;所谓“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那么,何不独自醒着呢?

只有我们能独乐独醒,我们才能成为大海型的人,在河流冲来的时候、在池塘满水的时候、在波浪推过的时候,我们都能包容,并且不损及自身的清净。纪伯伦如是说:

“你和朋友分手时,不要悲伤,因为你最爱的那些美质,他离开你时,你会觉得更明显,就好像爬山的人在平地上遥望高山,那山显得更清晰。”

群发的关心没人在意

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某天清晨忽然发了这样一句话给我——“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如果它给了你一块阴影,那必定会在不远的地方撒下阳光,早安。”

这样一句温馨而励志的话,恰好契合了我当日早起多云转晴的心情,于是我微笑着回复了一句“嗯,我相信,早安”。

我想她大概是看到了我昨晚半夜发的朋友圈,知道我昨天来例假痛到差点晕倒在大街上,踉踉跄跄地爬上六楼的住处后一开门就瘫倒在床的无助经历,所以才特意发这么一句话来安慰我,一念及此心里自是满满的感动。于是就因为这么一句突如其来的早安问候,我一整天都心情愉悦——被关心被在乎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很快入夜,10点半时她又发了一句晚安问候给我,“愿你不再脆弱到不堪一击,愿你能强大到无懈可击,愿你眼中总有光芒,愿你活成你所想要的模样。晚安”,虽然词句依旧暖心,但前言不搭后语的聊天记录还是让我稍稍失望,或许是姑娘粗心忘了回复吧,这样一想我便又愉快地回了句“晚安,你也一样”,随后欣然入睡。

隔天清晨,依旧是7点发来的消息“成长总会遇到瓶颈,耐得住寂寞,就能守得住繁华,在该奋斗的年龄,我们不该选择清闲。早安”,此时疑惑已经大过感动,为什么每天都准时发早安晚安的问候给我,却对我的回复置若罔闻,没有回应?即便心生不解,我依然回了句“早安”。

接下来的日子,她依旧每天都会发两句心灵鸡汤给我,早安晚安准时送达。但我最初的感动已经被稀释殆尽,鸡汤对我也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我想你也猜到了,没错,这些温馨感人的话并不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而是复制粘贴,一键群发。然而不止是我,大概每个收到消息的人都报以了真诚的感动,热泪盈眶地回复了一个拥抱,然后拥有了一整天的好心情——这看起来就像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于己收获了别人的重视和感恩,于别人也最多算一个善意的谎言并无害处。真是一锅温暖的心灵鸡汤。然而群发之后那么多的对话框,她根本就回复不过来,索性就不回了吧,管对方是感动得稀里哗啦还是热络地询问自己的近况,懒得详谈,只要每天定时群发,温暖的词句安慰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各取所需,就足够了。

是啊,把自己的关心群发给大家,让他们以为你在关注他,你是特意发消息问候他的——被人关心被人在乎的感觉那么棒,一定能出其不意地给他一天的好心情。这样想来,群发当真是众生平等广济博爱的表率。

但是,我不是乞丐,我既不需要廉价的关心,也不稀罕群发的爱。

所以往后的日子,即便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发这些治愈语录给我——但我已无丝毫感动,只觉得这些问候像定时广告一样招摇,满满全是“推销”和“宣传”的味道,心底的厌烦也在慢慢累加……

直到一个星期后的清晨,我终于决定跟她摊牌——她发“不管昨夜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早上起来依旧是美好的一天。早安”,我回“然而一觉醒来我就成功地感冒了”。她发语音问我怎么回事,我回了五条消息便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晚上才发现网络中断,五条回复全部没有发出去。

然而她的暖心问候却还在继续,“生活变得美好,不是偶然,而是我们努力改变的结果。晚安”。

一种忍无可忍的情绪终于濒临爆发,“其实我不喜欢你这样群发,一想到是群发的关心我就觉得很不自在,你发的语录都很好,但不是你自己写的,也不是你单独告诉我的,甚至跟我此情此景完全不搭调,我宁愿你发一句今天好吗,然后我跟你说我重感冒昏睡了一天病得快要死了,然后你说早点休息,晚安,还来得真诚一些”。

她说她有问我怎么感冒了是我一直没回复,然而在她问我之前,我就发过一条朋友圈,“下了一夜雨,吹了一夜风,踢了一夜被子,一觉醒来果然整个人都不好了。头晕感冒喉咙痛,能把自己照顾成这个鬼样子沈姑娘当真是个人才”。——事实证明她根本就没有真的关注过我的现状。这让对话框里那些温暖的句子瞬间变得冰冷生硬,就像与简陋的小厨房格格不入的美艳花瓶,易碎而浮夸。

还记得马年春晚红过一首口水歌《群发的短信我不回》,里面有一段歌词曾经唱出大多数人的心声,“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是觉得太累/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这真不是面子的问题/我只是怀念真的东西”。

是的,我只是怀念真的东西,我只是喜欢真的关心。我希望我是特别的,你给我的问候是专属的,祝福是量身定制的,给我的爱也是独一无二的。然后我也以同样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你,去关注你的日常,去学习、观察和研究你的需求和渴望,给予你无法复制的感动,一对一的爱与关心。

曾在《青年文摘》杂志上摘录过这样一段话“群发的爱,我们收到了也温暖,也明白自己是对方想要联络的人,但专属的爱给到的重视,却让人本能地想要珍惜”。

所以,不要想着把关心平分给所有人,这样只会让你的爱显得廉价。请把你独一无二的爱与关心留给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人最在乎的人,不需要刻意煽情也不需要押韵的字句,情真意切就足够,哪怕只是一句“某某,新年快乐”,也比你不带称谓群发的“声声爆竹震动思念的神经,绚丽烟花照亮湿润的眼睛,团圆饺子饱含浓浓的温情,给您拜年了亲”来得真诚感人。

请记住,群发的关心没人在意。能够让人动容的,往往是那些平凡而质朴的,专属问候。

再好的朋友也经不起你过分的直白

之前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什么都好,会照顾人工作能力也不错,就是不会讲话,每次说话都看似一针见血,但让人听得特别不舒服,可是仔细一想,也是对的,久而久之,适应了她的说话方式,大家仍旧是好朋友。

我穿衣服不修边幅,有时候拍戏大家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会偷偷跑来跟我说,导演,你是不是该换一件衣服了。

我很诧异,说,昨天刚换了啊。

他说,换什么啊,不还是那一件吗?

我说,哦,我有两件一样的。

大家笑笑,也就不追究了。

每次跟她出去的时候,她就当着几个朋友面前,大声说,李尚龙,看你丫穿的那件衣服像捡破烂的,丑死了,还不换,不知道的人以为你是劳改犯。

我刚准备发作,她说,不好意思啊,我这人说话比较直白。

然后我看看她,啥也不说了。

这种事情其实持续了很多,比如她会直接跟我说,你那个朋友什么玩意儿啊,根本不会讲话;比如她会跟我直接说,你现在越来越胖了,再过一段时间是不是不会走路了?你昨天是不是没洗头?你看那个女人,整容啦!哈哈哈哈!然后后面加上一句,不好意思啊,我说话比较直。

去年,我在家里写剧本,写了三天三夜,写了一个自己还算满意的剧本,写过剧本的人都知道,自己写的故事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与过去的经历身边的片段息息相关,这个剧本应该是我迄今为止发挥最好的一次,正在孤芳自赏准备第二次大改的时候,电话响了。

那个朋友说,你干嘛呢?

我说,写了一个超级牛逼的剧本,看吗?

她说,发过来我看看。

我说,你等着。

过了二十分钟,她打电话给我,我正准备期待她给我电表扬,结果她叹了一口气,说,我觉得还是和我的期望差的很远。

我看了第一集就没兴趣看完了。我说话很直,不好意思啊。

我碰的一声挂了电话,而那一次,是我们最后一次打电话。

几天后,我给父母看了这个剧本,爸爸跟我说,儿子啊,总体写的还不错,但是第一段吸引力不够,你要抓住观众的眼睛就要增加矛盾。改改吧。

我听完爸爸的话,和制片、编剧继续改了三轮,直到上周,剧本通过审查,以及在拍摄阶段了。

后来,我忽然想到,其实朋友和父亲提出的建议是一样的,只是说话方式不一样,但是一向脾气好的我,却和前一个翻脸,而尊重了后一个提出的建议,为什么。

其实,如果我父亲像朋友那样讲话,我一样发飙,虽然我知道他们说的是都对的。

但,我只是接受不了前者。接受不了那种看似直白,实际自私的表达方式,其实,谁也接受不了。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说话特别直白,他们从不顾忌别人的感受,想到什么说什么,也许说的是对的,但是很难让人接受。说的好听点,这个人性格很直白,但说的难听点,这个人情商不够,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同样是一句话,赤裸裸的出现在你面前,和包装后的出现,效果完全不一样。你包装一下,或许只是多花几秒钟,但是效果却事半功倍,再好的朋友,也经不起你过分的直白。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老婆在外人面前直白的指责老公,说你看别人老公赚多少钱;妈妈在饭局上直白发难儿子,说你就是天天在家里上网打游戏;老师当众直接批评学生,说你是个差生一辈子没前途。

他们说完这些话,都很占理的跟另一方说,我很直白,不喜欢拐弯儿,请你谅解。最可怕的是,还以胜利者的姿态说,我这是为你好。此时此刻,只见另一方尴尬的笑笑,心凉了。

很多伤害都不是恶意的,只是你表达的方式不对,你的过分直白,其实会损伤一些最美的感情。这一切,不是让你不提意见,而你只需要表达建议委婉一点,效果说不定会更好。

直到今天,我还特别听一个好朋友的话,哪怕有时候他说的是错的。因为他每次跟我提建议的方式都是这样,你这样做没问题,这样是不是会更好;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考虑一下这个方式;这样太棒了,可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先肯定,再转折的方式,感觉会不会更好。

试想,换个方式表达,这样会不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所以,记得,再好的朋友,也抵不过你无底线的直白,讲话的时候拐个弯儿。别把自己的口无遮拦当做大气,这只是幼稚而已。别把自己的直白当亮点,其实只是自私罢了。

怀旧究竟是什么意思

1995年的春晚,一首歌狠狠地打动了我:老狼的《同桌的你》。至今我还记得“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随着这歌声,一股怀旧风强劲刮起,老同学之间纷纷串联,大学、中学、小学都搞校友聚会。一时间,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席后必定要卡拉OK一番,必定要唱《同桌的你》《笑脸》《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席间还必定名片纷飞,互记电话号码,郑重约定下次的见面。

然而,没有下一次了。

逐渐地,以后再怎么约,老同学已很难约得那么齐整了。人人都喊忙,都说没时间。越是成功人士,越是重要人物,越是忙得要命。再一转眼,许多电话都打不通了,号码换了或者已经是空号。住址变了,还一变再变。城市在迅猛扩张,信息在海量增长,物质在急速膨胀,网络一夜之间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时尚与流行则占有了人们的时间。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苹果与黑莓从水果变成手机,很诡异地把许多人变成“苹果粉”“黑莓粉”。人们还被变成潮男潮女、宅男宅女。只有一点相同:所有人都没有时间了。

我一老同学,哭着喊着约我吃饭,声称想念。结果,大家刚在餐桌边坐定,老同学就掏出手机来,摊在餐具两边,一边“苹果”,一边“黑莓”。用“苹果”讲电话:“这个标我们能够拿到吗?竞争力最强的是谁?他们投额多少亿?TMD什么背景?”与此同时,用“黑莓”在网络上紧急搜索相关资料。菜上齐了,他还在忙碌。老同学语速超快地嘟哝:“没办法!真TMD没有办法!这单生意必须拿下!TMD!如今外企在中国越来越难做了!TMD‘老外’根本不可能懂中国,就TMD知道坐在巴黎豪华办公室里逼你拿标!嘿,有一个小忙你必须帮帮老同学……”这才是饭局的实质。幸亏我早已明白宴无好宴。抛出实质,再无他话。老同学急匆匆奔停车场,急匆匆钻进小车,然后长久地被困在塞车长龙之中,无比愤怒和烦躁。老同学功成名就腰缠万贯,同时也食不甘味,心不在焉,脂肪堆积,肤色晦暗。就是从衬衣、领带到西装全套名牌,也不能给他一点儿从容的好心情。

说来不免感伤,这只是若干朋友熟人之中的一个。现在人都是这个样子,男女老少概莫能外。连“90后”都不聊天叙旧,据他们称:一叙旧人就老。其他年龄段的人就更怕老了。饭局变得十分功利。往事闭口不谈,明天充满变数也只能闭口不谈,当前就很尴尬了。怀旧缺位,交流干涩。纵然面对面,感觉到的只有一种断裂与不快。用我老同学的口吻说:“是那种真TMD没劲的断裂与不快。”在这里,金钱无能为力。物质的速朽决定了物质的炫耀性必定是过眼烟云。悍马荣极一时,今年说倒闭就倒闭。路易威登手袋今冬就推出了明春的新款,而你才刚购买了一只冬包。电脑、手机的换代升级更是教人眼花缭乱到视而不见。资本与利润根本就是觊觎钱包,带给人们自豪感与幸福感的周期则越来越短促,短促到无法分泌足够的温情。

“怀旧”一词的首创者是瑞士医生霍弗。在17世纪,欧洲君主们的瑞士雇佣兵,由于对故土无法自制的渴望而突然大哭、焦虑、心悸、失眠等。由于这个阴郁的起源,人们长时间里对怀旧没有进行真正的辨识,都以为怀旧是人老的标志,导致许多人刻意回避。直到1979年,美国社会学家弗雷德的研究,才区别了怀旧与乡愁。

现在科学家认为:怀旧是一种正面的自传式记忆。是的,只要我们稍微专注一点,我们完全能够体察一种生活常识,那就是:在怀旧的情景闪回中,我们都是主角。我们会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往事并不如意,我们曾经忍饥挨饿、受歧视、被欺负、倒霉、不讨老师喜欢、怀才不遇、无立锥之地,然而,故事一波三折,情形逐渐改变。就像美国大片一样,我们总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一次次倒霉成为成功的契机。欺负我们的人终于被历史淘汰。饥饿的结果使我们学会了热爱美食。事实一点不假,你就是赢家。

现在,你鲜活地坐在往事末端,作为自己历史的主人翁,栩栩如生地讲述着。我们讲述与倾听。我们会同时哈哈大笑。我们会发现心灵相通的朋友。无论是7岁还是70岁,我们都有可能从怀旧中获得更加成熟的经验和教训。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心拥有了无法估价的流畅、滋润的快乐。

);